□文/周 悅
(安徽理工大學 安徽·淮南)
效益是指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占用或消耗與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相應地,高校辦學效益是指高校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占用或消耗與取得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辦學效益的高低對國家人才的培養以及學校辦學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辦學效益主要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方面是教育成本投入與內部效益產出的對比關系。主要包括教育設備、經費的使用效益以及師生比等,即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即社會效益,簡言之,就是高校教育成果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力。高校必須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基礎上追求經濟效益。
(一)實際性。指標的建立必須從高校的實際出發,以高校的實際財務數據以及院系信息資料為基礎,聯系事業單位的特點以及教育目標時代性,考慮評價指標是否與高校成本投入以及效益產出密切相關。在選取指標的過程中,以客觀真實反映高校辦學效益的狀況為導向,以符合評價對象總體情況為出發點,建立符合實際并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體系。
(二)獨立合理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獨立性。同一層次的評價指標是并列關系,應避免指標相互重疊以及具有因果關系的現象。
2、可收集性。評價指標具有多樣性,但是在建立評價指標時應充分考慮客觀環境,是否可以取得數據。在評價指標中,有些指標數據可直接取得。對于不能收集到數據的指標,應謹慎使用。
3、可比性。選取評價對象應在同一層面或具有共同屬性,不同評價對象的評價結果應該可比。
(三)綜合性。辦學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具有短期效益性,而社會效益是長期沉淀,具有長期效益性。因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還要考慮社會效益評價指標。
(四)激勵性。指標設計的目的在于給高校提高辦學效益提供依據。評價指標應對高校教育成本投入與效益產出的對比關系更加合理化有指導意義,加強特色專業發展的同時促進弱系的發展。
(一)經濟效益指標。經濟效益主要是指高校辦學過程中使用教育資源產生的內部效果及影響。本文主要從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和物力資源三方面進行分析:
1、人力資源指標。高校人力資源主要表現為高校的師資隊伍。高校教職工包括專任教師、教輔行政人員、后勤管理人員、離退休人員及其他。其中,專任教師是指具有教師資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人力資源指標主要包括生師比以及教師占教職工比例兩個指標。
生師比=標準學生數/(專任教師數+外聘教師數×0.5)。其中標準學生數=(年初學生數×8+年末學生數×4)/12,這一指標表明了教師數量相對應學生數量的分布情況,在一定的程度體現了高校的辦學基本條件以及辦學質量。
教師占教職工比=年末教師總人數/年末教職員工總人數。這一指標體現了高校教師在高校教職工中的分布情況,反映了高校對人力資源的利用是否存在人員浪費或者組合不合理的現象。
2、財力資源指標。高校的教育經費支出分為事業支出和基建支出。事業經費支出分為個人支出和公用支出。公用支出是指用于公務費、業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業務招待費及其他屬于公用性質的經費支出。高校的收入主要包括財政撥款收入、科研經費撥款、附屬單位上繳收入、科研收入、經營收入及其他。為避免指標重復,本文將高校的基建納入物力指標,將科研項目作為社會效益指標,因此財力指標即生均公用支出、公用支出占事業支出的比率以及自籌收入比率。
生均公用支出=年末公用經費總額/標準學生數。公用經費是經常性支出。這一指標反映了高校的辦學基本條件以及教育經費來源的穩定性。
公用支出占事業支出的比率=公用經費支出/事業支出,這一指標衡量了高校事業支出的結構,反映了高校對資金合理分配的能力。該指標值越大,說明高校用于發展的資金投入越大,公用支出的比率一般在50%左右。
自籌收入比率=學校自籌收入總額/學校經費收入總額。自籌收入比率指標反映了高校自籌資金的能力以及高校在辦學上對政府撥款的依賴程度。該指標值越大,說明學校自我發展的能力越大。根據行業的一般評價標準,正常的自籌收入比率一般在50%左右。
3、物力資源指標。物力資源主要是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消耗或占用的固定資產值。主要包括生均教學設備,生均土地占用值等。
生均土地占用值=年末教室及宿舍折舊費/年末學生總人數。這一指標反映了高校教室及宿舍等房屋的利用率。生均土地占用值不宜過高或過低,生均土地占用值過高(超過一定的范圍),則說明高校教室和宿舍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存在土地或房屋閑置的現象。在高校效益保證的情況下,生均土地占用值過低,則說明高校房屋需要擴建,進一步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居住環境。
生均教學設備值=教學設備年折舊額/年末學生總數。這一指標反映了學校教學基礎設施條件及固定資產使用效益,為避免資源浪費以及合理購置教學設備提供參考。
(二)社會效益指標。社會效益是指高校辦學過程中教育成本投入為社會帶來的價值。具體表現為學校為社會輸送的學生的綜合素質、研發成果以及學科影響力。本文主要從人才培養、學科影響力以及科研產出三方面分析。
1、人才培養指標。學生就業率是衡量學校為社會輸送人才最直觀的指標。就業率越高,某種程度上說明社會對高校學生的滿意度也就越高。此外,高質量的人才不僅能給學校帶來好聲譽,而且給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高質量人才培養無法用一個直觀的數據量化,因此應慎重選用此指標。
2、學科影響力指標。學科與專業建設是評價學科影響力的重要指標。高校的重點學科以及特色專業越多,說明高校的教學效果越好,隨之帶動高校的專業聲譽度。從外部效益的角度,專業聲譽度是衡量高校學科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專業聲譽度屬于高校的無形資產,本文將高校生均專業錄取分數作為衡量專業聲譽度的指標。
生均專業錄取分=某專業學生錄取分數綜合/此專業學生總數。生均專業錄取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個學院及其專業的聲譽度,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專業的認知度。一般情況下,生均錄取分越高,說明招生計劃內報考的人數較多,說明專業聲譽度與社會認知度越高。
3、科研產出指標。科研項目是體現科研產出的重要標準??蒲许椖康难芯堪l現某種程度上會對某一領域知識結構與體系發生重大變化,也必然會給某一領域的技術發展帶來影響,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效益??蒲挟a出主要表現為科研項目數、論文數和學術專著數。
[1]丁月華,鮑善冰.基于投入產出分析法的高??冃гu價體系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3.
[2]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S].發改價格[2005]1008號.
[3]付明慧.基于DEA的高等職業院校相對辦學效益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