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靜,翟建國,高麗華,鄭洪波,丁承華,李小紅,于 莉
(1.河北省承德市中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6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3.河北省承德市中心血站,河北 承德 067000 4.河北省興隆縣衛校,河北 興隆 067300 5.河北省壽王墳銅礦醫院,河北 興隆 067300)
1.1 診斷標準:所有入選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2000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1],均除外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疾病。中醫辨證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3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分型脾腎陽虛型主要證候:形寒肢冷,腹部冷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時有黏液膿血,完谷不化,腰膝酸軟,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弱[2]。
1.2 臨床資料:所選160例患者為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的門診及住院治療的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將1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齡25-52歲,平均42.6歲,病程6個月至15年。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4-56歲,平均43.3歲,病程6個月至14.5年。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口服溫補止瀉湯,方藥組成:附子10g、熟地15g、黨參15g、茯苓12g、白術12g、陳皮12g、山藥12g、炒薏苡仁30g、補骨脂15g、肉豆蔻10g、肉桂6g、吳茱萸10g、訶子10g、赤石脂20g、白芍30g、甘草6g。該湯每日一劑,水煎取汁400mL,分兩次口服,每月為一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每次1g,4次/d,餐后口服,連續服用一個月,后改為每次1g,2次/d,繼續服用一個月。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及精神緊張,停止使用其他治療藥物,食用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忌用生冷、辛辣刺激、油膩食物。
2.1 療效標準:依據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0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結腸鏡檢查顯示結腸粘膜炎癥反應消失,潰瘍愈合,停藥6個月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結腸鏡檢查顯示結腸粘膜輕度炎癥反應或假息肉形成。無效:臨床癥狀、大便常規及結腸鏡檢查無明顯改善。
2.2 治療結果:治療組120例,顯效68例,有效4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40例,顯效12例,有效17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2.5%。所有數據經SPSS統計軟件包進行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兩組總有效率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比較
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西醫認為與自身免疫、變態反應、遺傳、感染、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目前潰瘍性結腸炎在治療上缺乏特異性藥物,多使用水楊酸偶氮磺胺類藥物,其中首選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簡稱SASP),SASP口服后約75%達到結腸,在結腸內細菌的作用下,SASP被分解為5-氨基水楊酸(簡稱5-ASA)與磺胺吡啶,5-ASA是主要的有效成分,能夠消除炎癥反應,促進潰瘍愈合,長期應用SASP可能出現磺胺的毒性作用,如頭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白細胞減少、溶血反應等。對于爆發型或重癥患者,需要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對于合并嚴重并發癥如穿孔、瘺管形成的患者,需要外科手術治療。西醫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上存在著復發率高,不良反應明顯的情況。
中醫在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上有其獨到之處。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泄瀉”、“痢疾”、“腸風”范疇。本病多為稟賦不足,恣食生冷、肥甘之品,身心過勞導致濕熱邪毒侵及臟腑所致。清·李用粹《論治匯補》記載“瀉者,大便溏薄;瀉者,大便直下,略分輕重,總屬脾虛”,說明脾虛是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本病脾虛為本,濕熱為標,脾虛日久腹瀉不止,出現腎陽虛弱,脾失溫煦,脾陽更衰,形成脾腎兩虛。本虛為脾腎雙虧,陰陽氣血虛弱為主,標實為濕熱邪毒蘊結,氣血凝滯,兼夾寒濕、肝郁等[3]。因此應給予活血祛濕,健脾益氣,澀腸止瀉,生肌斂創治療。諸藥合用,起到了溫補脾腎、澀腸止瀉、止血生肌的作用,體現的中醫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特點。本觀察顯示,溫補止瀉湯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第2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22-123.
[3] 曾艷,陳紅錦,錢海華.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江西中醫藥,2006,37(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