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帆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222)
長期護理保險是指為那些由于身體衰弱生活無法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他人幫輔日常生活的被保險人(基本是老年人),提供一份護理服務或經濟保障的保險。
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提升老年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彌補社會醫療保險保障不足的現實選擇。
截至 2011 年底,我國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23 億,占全國總人口的 9.12%,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伴隨著我國人口高齡化發展的同時,失能老人規模也不斷擴大,據調查預測,2010 年末全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3300 萬,占總體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 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 萬人,比2010 年增加700 萬人,占總體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龐大的老齡化人口和不斷增多的失能老人,會導致對長期護理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構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現實選擇。
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家庭成員作為護理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但隨著家庭結構變化,傳統的家庭護理模式逐步向社會化方向轉變。“四二二”、“四二一”甚至“八四二一”等倒金字塔型家庭結構的大量涌現取代了傳統的家庭結構模式,而處于中間一層的“夾心夫婦”不但要照顧子女,贍養老人,還要外出工作養家糊口,日趨增大的家庭負擔已使兒女對養老護理問題力不從心。另外隨著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和社會流動性的提高,子女外出工作現象頻繁,獨居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1983 年,我國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比例只有16.7%,2003 年上升到25.8%,2007 年則達到27.9%。在這種情況下,構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彌補傳統家庭養老的不足的有效途徑。
在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逐步提高的情況下,人們的預期壽命明顯延長,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2009 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2009 年,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超過73 歲。但隨著老年人年齡增長的同時,其患病率也隨之增加。據預測,年齡每增長10 歲,患慢性病的概率將增加50%以上。與此同時,在當今社會各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發病率也逐年提高,不僅直接治療費用龐大,其后期的護理費、康復費等支出也相當巨大,而且隨著人們健康需求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費用也快速增長,這些都給病患家庭造成了沉重負擔。
1997 年12 月日本《護理保險法》由會議通過,2000 年4 月 1 日開始正式實施,政府作為管理主體。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對老齡化社會中身體衰弱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公共護理的一種重要嘗試,它屬于社會保險范疇。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將40 歲以上人群均納入長期護理保險范疇,并以65 歲為界劃分兩類被保險人,采取強制保險方式,要求被保險人按照一定比例繳納護理保險費。
表1 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實施使個人、家庭和政府三方面都獲得了一定的實惠,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首先,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切實解決了老、病、殘人士的護理問題,而保費的繳納使護理費用有了較穩定的收入來源,有效緩解了需護者及其家人的經濟負擔,提升了需護者的生活質量。其次,長期護理保險的建立增加了社會就業崗位,推動了護理行業的發展。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保障下,有護理需求的人越多,護理人員的規模也會隨之越來越大。最后日本護理保險的實施減輕了政府的經濟負擔。實施該制度后,需護老年人從普遍的住院護理轉移到了社區和家庭護理,降低了新建福利設施費用。同時“社會性入院”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避免了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金額的居高不下,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也節省資金4 萬億日元,而且大部分保險對象都享受到了應有的護理保險。
長期護理保險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還是一個經濟問題,它關系到老齡化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也關系到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長期護理保險發展離不開政府扶持和法律監督,因此我國應研究出臺關于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相關法律和財稅政策,通過法律規范和稅收優惠政策來約束和鼓勵個人和企業參加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護理行業。比如在法律規范方面,可通過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護理保險法》來明確長期護理的內容、長期護理保險承保范圍、接受護理人員的基本權益以及各相關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均予以法律形式的確認,從而對長期護理及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起到規范的作用;在稅收優惠方面可將企業為雇員繳納的長期護理保險費全部作為公司的經營費用而成為稅收的扣除額;個人為自身或家庭成員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所繳納的保險費不算應稅收入;應允許經營商業護理保險的保險機構享有利潤免征所得稅、保費收入免征營業稅等稅收優惠。這些優惠措施會直接促進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同時會增加企業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緩解個人繳費能力欠缺的問題。
我國需要在立足于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構建多層次的長期護理體系。首先,我國專業護理機構數量有限,需要建立眾多專門提供老年護理服務的護理機構。政府一方面可推行一些優惠政策來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專業護理機構,從而提高機構經營管理質量,增加市場供給主體數量;另一方面政府還需采取措施鼓勵促進護理行業專業化發展,如制定護理服務專業標準開辦護理專業等級考試、增加護理專業在高考招生時的指標,培養高層次護理人才等。其次,構建家居護理體系和社區護理體系,使需護老人在家中、社區就可以享有良好的護理服務,這也比較迎合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理念。
我國長期護理保險應以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保險模式發展,單一的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只能滿足部分老年人的需要,無法緩解多數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因此它需要結合社會保險。而鑒于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模式應分階段進行:近期采取商業保險為主、社會保險為輔的發展模式,長期則以社會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輔的發展模式發展長期護理保險。
我國是在經濟并不發達的情形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我們既要面對發達國家曾經和正在經歷的老齡化問題,又有可能面對發達國家不曾面臨的特殊問題。因而長期護理不僅關系到每一個人切身利益,更涉及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對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及醫療費用大幅上漲等現象,因此我們要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應對老齡化問題發展經驗,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長期護理保險,緩解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家庭帶來的壓力,增進社會福利,促進社會公平和諧。
[1]韓振燕,梁譽.關于構建我國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研究—必要性、經驗、效應、設想[J]. 東南大學學報,2012(05) .
[2]李鴻儒.從供需角度分析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構建和發展[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05):152.
[3]徐高峰.發展長期護理保險解決老年人照料問題[J].中國國情國力,201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