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世昌
【摘 要】本文通過對農村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的闡述,提出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基本原則及主要措施,對現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問題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環境保護
一、農村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農村環境一般指以農民聚居地為中心,一定范圍內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總和。主要包括農村區域的人群生活環境、聚居地環境,當然也包括農業各產業環境,因為農業產業的活動空間主要分布在農村。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一般可歸結為三類:一是生態破壞問題。主要是由于不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包括水、土地、生物資源等,造成生態失衡難以自我修復與更新所導致的后果。二是農業的自身污染問題。農業的集約化、產業化對農藥化肥、農膜、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的高量投入以及養殖業發展帶來的畜禽糞便污染等是這一問題的主要根源。三是農業的外源污染問題。主要指鄉鎮企業、城市工業的轉入及農村社區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廢”污染。我縣農村集聚著豐富的資源與生態條件,是“三農”的聚居地與載體,也是事關國民經濟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區域。目前,我縣農村人口比重仍較大,因此,農村仍然是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因此,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與科學合理地搞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已迫在眉睫。
二、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基本原則
科學規劃是合理建設與建康的前提。在所在區域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及環境建設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主要應遵循如下六項基本原則:
1.以生態學及規劃理論為指導,與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同步制定。村是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交叉融合的復合系統,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因此村鎮的生態環境建設必須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按照生態理論規律并結合村鎮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律的現實要求,按照“三同步”方針進行規劃,既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的原則。這樣才能使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具有科學性與可行性。
2.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應能不斷提高村鎮的生產生態位和生活生態位。村鎮生態環境建設應立足于促進生產、文化生活、使生產區和生活區布局協調,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將生態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增收、區域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社區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同步發展。
3.科學設計發展規劃與模式,改善、優化結構。村鎮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在規模上應相互協調,既要便于集中進行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又要有利于就地開發和保護自然資源,發展生產。在總體構型、人口密度等方面要符合生態要求。應本著統籌規劃、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總體規劃的原則進行。
4.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村鎮生態環境建設應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使多種治理措施科學配置,發揮綜合治理效益。
5.堅持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實現依法保護與科學整治相結合。
6.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多渠道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的方式,確保生態環境建設能夠順利實施。
三、我縣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主要措施
要想搞好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必須領導重視、強化管理、轉變觀念、法律保障、措施得當等諸多因素配合,主要有以下七項措施:
1.加強領導,職責明晰,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組織與實施工作。把生態環境建設成效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內容。計劃部門要統籌規劃,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各主管部門應各盡職能,明確責任,強化領導與管理。財政、金融、科技、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均應積極支持生態環境建設。全社會各部門通力協作,才能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2.盡快建立健全我縣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快相關政策出臺。各鄉鎮在建設規劃與經濟發展規劃中應統籌考慮生態環境建設,在產業布局、開發項目建設時,嚴格執行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法規法律,要同時檢查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落實情況。
3.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手段規劃和整治生態環境問題。本著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節約型,和諧型社會的指導思想。
4.堅持污染防治、環境保護與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并重的方針。總體管理重點與目標應控制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環境安全。對居民區的綜合環境質量要求標準應在“基本舒適”以上。嚴格控制飲用水、食品工業用水、農田灌溉水的相應質量標準,防止污染物侵入造成危害。
5.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努力提高城鎮化水平。以村鎮建設總體規劃為基礎,合理布局村鎮工業區與生活區。對于污染較重的工業企業,除了應安排在生態適宜度大的地區外,應適當集中,統一治理。一些無污染工業如編織、服裝業等可與村鎮生活區統一安排,既方便生產,又不影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