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章 黃杰靈 潘智越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1]。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每年全世界有130萬人被診斷為乳腺癌,死亡人數達40萬人[2]。如何有效地對乳腺癌進行早期診斷十分重要。目前臨床上對乳腺癌主要的影像學檢測手段包括鉬靶、CT及MRI等,這些檢查方法對乳腺癌病灶的形態與功能評估各具優勢,在臨床上需根據情況配合使用以提高檢驗效率。MRI相比其他檢驗方法,能夠對乳腺病灶的形態、擴散情況與血流灌注情況等多個方面同時進行準確評估,在乳腺癌影像學檢查中敏感度最高。本研究分析MR成像對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收治乳腺病變經病理確診的患者90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大67歲,最小19歲,平均為(43±7)歲。患者臨床癥狀包括:乳房腫塊78例,乳房脹痛47例,乳頭液體溢出24例。患者均為單發病灶。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MR成像檢查。患者采用俯臥位,將雙側乳腺自然下垂,并使用專用乳腺線圈進行固定,保證乳腺不動,以控制偽影。儀器為飛利浦公司生產的INTERA 1.5 T MR檢測儀,掃描序列包括:T1WI快速自旋回波(TR為397 ms,TE為8.0 ms,層厚為 4 mm,層間距為 0.3,FOV為 340×340,掃描時間為 114 s),T2WI快速自旋回波(TR為 4862 ms,TE為 120 ms,層厚為4 mm,層間距為0.3,FOV為340×340,掃描時間為146 s),STIR短時反轉恢復序列(TR為 6237 ms,TE為 70 ms,層厚為4 mm,層間距為0.4,FOV為340×340,掃描時間為100 s),DWIBS全身擴散成像(TR為 350 ms,TE為 63 ms,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0.0,FOV為375×375,掃描時間為182 s),DWI擴散加權成像(TR為2500 ms,TE為62 ms,層厚為 4 mm,層間距為1.0,FOV為126×126,掃描時間為137 s)。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觀察比較乳腺良性、惡性患者的檢出率,并分析圖像特點。分析良性病變組與惡性病變組在對比劑注射后1 min的強化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Kappa檢驗判斷MR和病理檢測兩種方法結果是否存在一致性,行u檢驗排除抽樣誤差影響,其一致性強度劃分為:極差Kappa系數<0,微弱0~0.2,弱0.21~0.4,中度 0.41~0.6,高度 0.61~0.8,極強 0.81~1.0。
病理顯示的90例患者中良性病變59例,惡性病變31例;使用MR成像檢出良性病灶52例,惡性病灶29例,正常9例,經Kappa檢驗Kappa值為0.673,u值為21.038,兩種方法檢測結果為高度一致(見表1、表2)。良性病變患者與惡性病變患者在對比劑注射后1 min的強化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表1 MR成像和病理檢查結果(例)

表2 乳腺良性病變與惡性病變的檢出率和圖像特點

圖1 惡性病變患者的MR成像與良性病變患者MR成像的比較
目前臨床上對于乳腺癌診斷金標準為病理學活檢結果,而在確診之前的篩查、輔助診斷中常應用到影像學檢測方法,包括X線、鉬靶超聲、CT、MRI等多種方式,各種檢測方法對乳腺病灶的形態及功能各方面評估各具優勢,聯合不同的檢查方法在篩查、診治、評估療效及預后隨訪中均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其中X線檢查對微小的鈣化較為敏感,且方便、價廉,適合臨床篩查使用;超聲能夠對腫物囊實性進行準確鑒別,但對鈣化的敏感性差,以上兩組方法漏診率較高,臨床應用均有一定局限。CT能夠對病灶進行圖像重建,可以清晰的展示病灶情況,但患者所受放射劑量較高,不適于乳腺的常規檢查。而MRI則能夠對乳腺病灶的多個方面進行評估,無創,能夠顯示乳腺較為細微的結構,并且可對雙側乳腺進行同時對比觀察,其檢驗敏感性與特異性較為突出,明顯高于其他影像學檢驗方法,檢查效果接近病理學金標準,但其費用昂貴,無法普及使用。
使用MR成像對乳腺檢查具有較高的優勢,其敏感性較高,可以觀察到致密型的乳腺內腫瘤,且可以觀察到乳腺癌的復發[3]。通過三維成像還可以對病灶進行定位,且觀察更加直觀。同時,MR成像還能偶對乳腺高位、深位進行顯示,對胸壁侵犯情況給予觀察。此外,MR還可以鑒別乳腺實性腫塊和乳腺囊性腫塊,通過病灶血流灌注的了解,以進行良性與惡性病灶的鑒別[4],同時還可以避免CT檢查的對比劑過敏。
惡性病灶一般形態不規則,其邊界多為星芒樣和蟹足樣,有分葉和毛刺,邊界不清晰,但是小的乳腺惡性病灶一般不典型。而良性病灶的邊界較為清楚,形態規則。究其原因是由于惡性病灶一般無包膜,病灶出現浸潤性的生長,導致邊界毛糙。同時,MR成像還觀察到乳腺癌為不均勻的強化或者邊緣強化特點,這主要是由于惡性腫瘤的邊緣細胞增殖較為活躍,血管密度增加,導致通透性增高,出現邊緣強化[5],且血管生長因子也有一定的趨化作用。
從強化率也可以看出,乳腺癌的強化率達到(132±47)%,這主要由于惡性腫瘤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大量釋放,誘導毛細血管的生長,導致血管增加,對比劑流入增加[6]。而新生內皮不成熟,血管滲透性增加,使對比劑可以更快地透過血管,因此出現快進快出的現象,患者信號一般早期快速明顯增高,且快速降低。
本研究結果表明,使用MR成像檢出良性病灶52例,惡性病灶29例,病理診斷與MR成像兩種方法對乳腺良、惡性病變檢測結果為高度一致(Kappa值為0.673);惡性組病灶形態不規則,有毛刺和環形強化,且對比劑注射后強化明顯。
綜上所述,MR成像對乳腺良性與惡性病變的鑒別價值較高,可對病灶的形態、局部血流等進行檢查,準確率較高,值得應用。
[1]郭江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乳腺癌患者診斷價值的評價[J].當代醫學,2012,18(23):31-32.
[2]李瑋,平學軍,石惠,等.MR擴散加權成像在乳腺良惡性病變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3):372-375,386.
[3]婁路馨,彰俊杰,時高峰,等.MR動態增強及減影成像對乳腺良惡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7,26(2):148-152.
[4]張勇.乳腺評估容積成像動態增強MR在乳腺良惡性腫塊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17):23-25.
[5]劉佩芳,鮑潤賢,牛昀,等.乳腺良惡性病變動態增強MRI表現特征與血管生成相關性的初步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11):967-972.
[6]朱萍,王亞非,黃昊,等.MR擴散加權成像表觀擴散系數在乳腺結節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12):11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