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貴萍,邵燕麗,余俊
(1、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檢驗科,貴州 貴陽550005;2、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內科,貴州 貴陽 550005)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心臟病是僅次于癌癥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尤其是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臟病的增加特別顯著,大約占了因心臟病死亡人數的四成,對心肌梗塞介入治療是挽救生命的常用手段,而早發現、早處理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
目前臨床早期診斷AMI的指標主要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T(cTnT)或肌鈣蛋白I(cTnI)和肌紅蛋白(MYO)等。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是目前國內外研究較多的早期診斷AMI的高敏感性生化指標之一,很多研究表明,由于H-FABP存在于心肌細胞質中,在心肌細胞受損初期(3h內)即可出現于外周血中,H-FABP還有免疫識別性,其早期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應該優于存在于心肌細胞核中的心肌結構蛋白cTnT/cTnI或心肌酶CKMB[1]。
本研究對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本院疑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進行H-FABP動態監測,于病人入院后2小時內,2h至4h間,4h后,靜脈采血-70℃保存,集中檢測H-FABP濃度。對確診AMI的病人進行回溯性研究,對H-FABP在早期診斷中的意義進行研究,就早期應用H-FABP進行診斷是否更有意義得出結論。通過對H-FABP進行定量檢測還可為本地區以至于其他地區的H-FABP水平檢測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以胸痛入院,疑似AMI者74例,按心肌梗死全球統一標準[2],后確診AMI者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43~82歲。
1.2 方法
1.2.1 標本留取 患者就診后立即采取肘靜脈血5ml,待凝固后3,500r/min離心10min,取血清至少1ml置于離心管中,-70℃保存集中檢測H-FABP。再于入院后2h,4h準時抽取肘靜脈血5ml,重復上述操作。留取正常體檢人群各代謝指標正常及心電圖正常者血清標本50例,各1ml,同上法保存并檢測H-FABP。
1.2.2 檢測方法 H-FABP定量檢測原理為夾心酶免疫檢測技術,試劑盒為上海藍基(Blue Gene)生物制品公司外銷試劑。其檢測結果由專用軟件進行處理。
1.2.3 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0例體檢正常人群及AMI病人0~2h、2~4h、4~6h H-FABP定量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H-FABP定量檢測結果(ng/ml)
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是小分子細胞內蛋白質,分子量為12~16KD,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的小腸、肝、脂肪、心、腦、骨骼肌等多種細胞中。而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 (H-FABP)是心臟細胞胞質中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之一,在人和鼠心臟中分別占胞質蛋白的15%和30%。心肌受損時H-FABP可以很快地釋放出來,受損心肌的多少是血中HFABP濃度升高程度的直接原因,臨床上已經證實H-FABP濃度能夠估測心肌的受損面積。
為了提高AMI病人的救治存活率,對AMI早期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主要包括H-FABP、cTnI、CK-MB及MYO在內的幾種診斷指標在臨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MYO雖出現于早期但特異性不強,在臨床的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現有很多新的指標出現在AMI早期診斷的研究中,包括糖原磷酸化酶B、P-選擇素、血栓前體蛋白等,對AMI早期診斷既敏感又特異,現在國內外研究最多的指標是H-FABP[3]。
本研究所選取病例為以胸痛發病并高度疑似AMI患者,在入院2h內組,H-FABP明顯增高,后經證實確實發生了心肌梗死;2h以后組,所有AMI病人全部陽性。H-FABP具有早期出現,并很快消失的特點,在AMI早期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cTnI診斷AMI具有很高的特異性,但消失較晚,可以持續存在2~3周,現在的提法是早期診斷應用敏感性更高的H-FABP,而在心梗治療后期監測中用cTnI[4]。定量檢測H-FABP的結果與本地區正常人檢測結果相近[5],而且在心梗病人中的檢測結果與國、內外報道結果相近[6-8]。
據報道[9-13],H-FABP水平與心肌損傷面積成正比,而且H-FABP有心梗后消失快(24h內)的特點,如果消失后再重新出現,是再梗的標志,從早期診斷的角度,H-FABP是優于cTnI的指標。現H-FABP已有商品化的快速診斷試劑,可以很方便地用于AMI的早期診斷,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1]周欣榮.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應用研究[J].新疆醫學,2009,39(3):110-112.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推薦在我國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統一定義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10):867-869.
[3]邱厚兵,楊小川,郭永燦.心肌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7):1049-1050.
[4]陶日新,顏衛榮,楊振強.H-FABP與多項心肌標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檢測中的比較[J].臨床醫學,2008,28(3):58-59.
[5]李潔琪,李曉翔,吳立榮.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危險分層診斷中的價值[J].山東醫藥,2009,49(3):1-2.
[6]Iwakura K,Okamura A,Koyarna Y,et al.Automated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viabi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global longitudianl peak srain on low dose dobutaming straess echocardio-graphy[J].Circ J,2010,74(10):2158-2165.
[7]Figiel L, Kasprzak JD, Peruga J, et al.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 reliable marker of myocardial necrosis in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ithout persistent ST elevation[J].Kardiol Pol,2008,66(3):253-259.
[8]賈二娟.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 AMI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2):30-31.
[9]劉筱泉,白峰,李天成.人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快速檢測試劑盒的臨床驗證性研究[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2,40(4):34-37.
[10]呂嬌鳳,謝愛民 姚全良.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定性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的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4):647-649.
[11]薛邦祿,喬維洲,邵華.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2012,33(23):2912-2914.
[12]蔣佩軍.心肌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的臨床意義[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8):1256-1257.
[13]龔國忠,何理華,黃剛,等.CK、CK-MB、hs-cTNT 與急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積的關系[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6):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