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波,梁朝霞,劉玲玲,張高明,徐慶雷
(沭陽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 沭陽 223600)
眾所周知,由于新生兒糖異生所需的酶系統發育不充分和受外界因素影響,容易出現糖代謝紊亂,而葡萄糖是新生兒能量的主要來源,更是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的唯一能量來源。因此,血糖異常會導致新生兒腦損害,影響新生兒的健康發育[1-3]。然而由于許多臨床醫生對臨床檢驗流程以及標本檢驗前時間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不了解,常常將檢測血糖標本送至門診檢驗科生化室檢驗。本實驗就本院工作情況檢測了新生兒血液標本,分別通過急診檢驗程序和常規門診檢驗程序檢測血糖水平,分析檢驗報告差異,旨在提高新生兒血糖監測及時性的認識,樹立實驗流程中全員共同參與臨床檢驗質量保證的意識。
1.1 標本采集 血液標本來自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本院住院20例新生兒,于早晨7:00經股靜脈采集新生兒血液標本4 ml,分別分裝NaF/EDTA抗凝與不抗凝采血管各2管,每采血管1 ml血液標本。
1.2 儀器與試劑 葡萄糖試劑盒(氧化酶法)由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儀器采用OLYMPUS AU640;NaF/EDTA抗凝與促凝生化真空采血管均由上海科華檢驗醫學產品有限公司提供。
1.3 分組 未抗凝與NaF/EDTA抗凝標本均分別采用兩種檢驗流程送檢:(1)常規門診檢驗程序檢測血糖:護士早晨7:00采集新生兒血液標本,由臨床服務中心8:30收集各科室標本,9:30送至門診生化室,檢驗人員即刻進行血糖檢測。(2)急診檢驗程序檢測血糖:護士早晨7:00采集新生兒血液標本,由臨床服務中心即刻送至生化室,檢驗人員即刻進行血糖檢測。
1.4 低血糖診斷標準 血糖值低于2.2 mmol/L診斷為低血糖癥[4]。
1.5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 1、2。
表1 兩種不同檢驗流程對不含抗凝劑新生兒血糖檢測結果的影響(單位:mmol/L)
表1顯示,急診檢驗結果統計發現新生兒低血糖發生比例為10%,而常規門診檢驗程序結果顯示的新生兒低血糖發生比例為25%,明顯高于急診檢驗流程所得結果。配對t檢驗分析結果表明,同一標本經常規門診檢驗程序所檢測的血糖結果明顯低于急診檢驗流程檢測結果,P<0.05。
表2 兩種不同檢驗流程對NaF/EDTA抗凝新生兒血糖檢測結果的影響(單位:mmol/L)
表2表明,兩種不同檢驗流程對NaF/EDTA抗凝新生兒血糖檢測結果的影響很小,配對t檢驗分析結果表明,同一標本經常規門診檢驗程序所檢測的血糖結果與急診檢驗流程檢測結果基本一致P>0.05。
血糖代謝異常對新生兒的腦損傷作用已引起廣泛關注,如新生兒窒息后常導致血糖代謝紊亂[5]。因此,及時準確檢測血糖水平對窒息新生兒救治及減少因血糖紊亂造成腦損傷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由于一些臨床醫生或護理護工人員忽視檢驗流程對檢驗質量的影響,常發生檢驗科室外的質量失控,因而使得檢驗報告不能如實反應臨床實際。如本實驗中發現,未采用NaF/EDTA抗凝標本經常規門診檢驗程序檢測報告的低血糖癥比例較急診檢驗程序實驗結果明顯偏高,比文獻報道新生兒低血糖癥發生率3.3%~16.0%[6]也要偏高。
檢驗人員了解血液標本若不及時分離血清,因紅細胞等的糖酵解消耗葡萄糖,血糖值會隨時間降低[7],本實驗也表明,采用NaF/EDTA抗凝管采集標本可以避免血糖水平的顯著差異。然而對于無培訓或溝通的臨床醫生或護理護工人員來講并不是很專業,常常忽視送檢時間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檢測前的質量控制更為重要[8],ISO/IEC15189明確規定了臨床實驗質量保證是從臨床遺囑開始,到標本采集、運送、檢驗、報告完整的過程中,而對標本的采集、運送的質量檢驗科是無法控制的,所以臨床檢驗要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臨床信息必須施行全面質量管理,而不只是局限于測定過程之中[9,10]。這就要求檢驗科乃至醫院統一建立一個實驗質量保證體系,涉及檢測報告結果的所有人、所有過程都應包括進來,這是檢驗科質量保證面臨的問題,也是質量保證的目標方向。
[1]許長禮,嵇仁祥.97例窒息新生兒的血糖監測 [J].臨床醫學,2009,29(5):83-84.
[2]程寧莉,蔣明華,蔡文杰,等.新生兒缺氧模型血糖及胰素受體的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1997,35(3):132.
[3]韓錦芝,劉彥龍,張文湛.窒息新生兒早期血糖動態監測及意義[J].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5,2(3):255-256.
[4]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 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13.
[5]胡錦英.血糖監測對窒息新生兒救治的臨床意義[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9,21(1):43-44.
[6]徐琦新.新生兒低血糖危險因素與防治[M].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16(2):109.
[7]邵國慶,楊占軍,馬紅霞,等.抗凝劑對生化檢測項目結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廠礦醫學,2006,19(1):70-72.
[8]高杰.檢驗科應重視分析前標本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5):461-462.
[9]秦曉光.分析前階段的質量保證工作亟待重視[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2):219-220.
[10]陸勝,季雄娟.實驗室分析前質量控制淺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