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錫榮,郝會青,彭冬迪
(1、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 江西 撫州 344000;2、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 江西 撫州 344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也迅速增加,我國AMI每年發病率為0.2%~0.6%,嚴重地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正確診斷、及時救治對改善預后,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對AMI患者在進行溶栓治療后的病情、療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D-D、Mb、hs-TnT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臨床輔助診斷及溶栓治療后藥物療效監測中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65例:男49例,女16例,年齡45~86 歲,平均年齡(58.8±11.2)歲。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診斷標準:持續的典型胸痛30min以上、典型的心電圖變化、心肌酶(CK/CK-MB)或肌鈣蛋白動態變化。具有以上任何2項即可確診。另選擇正常對照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49.4±8.6)歲。對照組選自健康體檢人員,其心肌酶(CK/CKMB)、肌鈣蛋白、心電圖均為正常,并且無胸痛癥狀。
1.2 研究方法 AMI患者于入院后治療前及治療后 6h、12h、24h、48h、3d、7d 檢測 D-D、Mb、hs-TnT水平,D-D檢測取靜脈血1.8ml于0.109mol/L枸櫞酸鈉管內以1:9混勻,3000r/min離心10min取血漿;Mb、hs-TnT檢測用無抗凝劑真空采血管于清晨靜息狀態下空腹抽取全血5ml離心后取血清。正常組于體檢日分別抽取靜脈血于兩種真空管內,分別分離血漿或血清,D-D檢測采用Instrumentation laboratoty公司生產的血凝儀ACL TOP-700及原公司診斷試劑,Mb檢測采用Olympus 2700及北京九強公司提供的診斷試劑,hs-TnT檢測采用羅氏公司Cobase 411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診斷試劑,嚴格按照各操作程序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及數據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多組間參數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間參數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的D-D、Mb、hs-TnT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AMI患者與對照組各標志物水平(x±s)
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進行溶栓治療后D-D、Mb、hs-TnT水平與入院即刻相比仍逐漸升高,其中D-D在6h時達到峰值,12h有所回落,Mb在6~12h達到峰值,之后逐漸降低,hs-TnT在12~24h時達到峰值,之后逐漸降低。見表2。

表2 AMI患者溶栓治療前后各標志物水平(x±s)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中常見的危重疾病,血液中生化標志物的測定是反映心肌損傷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心臟標志物憑借其特異性及敏感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預防、臨床診斷治療、病情監測、判斷預后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以D-D、Mb、hs-TnT等為心臟標志物的研究熱點[1-3]。本研究發現AMI患者在溶栓前的D-D、Mb、hs-TnT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因此檢測D-D、Mb、hs-TnT水平可以用于AMI患者的輔助診斷。AMI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 6、12h、24h、48h、3d、7d 各時間點的監測數據顯示,D-D、Mb、hs-TnT各時間監測點的水平存在差異,其中D-D在6h時達到峰值,12h有所回落,Mb在6~12h達到峰值,之后逐漸降低,hs-TnT在12~24h時達到峰值,之后逐漸降低。
血漿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交聯后,被纖溶酶水解而產生的降解產物,反映了人體內的高凝狀態以及纖溶亢進程度,是判定溶栓效果的有效生物標志物[1]。本研究結果表明,溶栓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D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說明患者體內已經形成了血栓,凝血和纖溶系統正處于活躍狀態[4]。而在溶栓治療后D-D水平逐漸升高,6h時達到峰值,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D水平顯著高于溶栓前,可能是由于溶栓治療后血栓溶解速度增加,導致血漿D-D水平上升[5]。在12h時D-D水平有所回落,可能與藥物代謝和作用時間及溶栓后代謝產物降解有關。因此D-D水平也可在一個側面反映藥物治療的效果,可作為治療效果的檢查指標。
血清Mb是一種主要存在于橫紋肌中含亞鐵血紅素的小分子蛋白質,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組織,由于Mb分子量小,心肌梗死后可快速從梗死心肌細胞中釋放出來擴散入血,所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研究證明Mb對AMI發病后6~12h的陽性率>95%[6],而對AMI的陰性預測值則為100%[7]。但是一旦發病時間超過48h,其陰性結果不能排除AMI的診斷,應進行hs-TnT的檢測[8]。本研究結果顯示,溶栓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Mb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且Mb在溶栓后6~12h達到峰值,之后逐漸降低,48h后漸漸趨于正常,與Mb釋放入血后在血中維持時間較符。在胸痛發作后6~12h內,若Mb為陰性則可排除AMI的診斷。由于Mb持續時間較短,且并非心肌所特有,在心肌病和肌肉拉傷等情況下也可升高,因而特異性較差,故若Mb為陽性需結合其他指標及心電圖輔助診斷AMI。
目前普遍認為,血清hs-TnT是心肌損傷臨床上最精確的生化指標[9]。心肌肌鈣蛋白由hs-TnT、cTnI、cTnC三個單位組成,hs-TnT主要調節心肌收縮與舒張。hs-TnT在正常血清中含量低,當心肌缺血損傷時,即便是微小損傷,也可以引起血清hs-TNT含量升高。hs-TnT檢測的抗體基因使用了IgGC1區域,取代了鼠單克隆抗體FAB片段的連續C1區域,進一步減少了受嗜異性抗體的干擾,提高了檢測的精確度,在所有TnT檢測中,以最低的檢測閾值(0.003 ng/ml)使TnT具有最佳的靈敏度來檢測心肌細胞的壞死[10]。本文研究結果表明hs-TnT可作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輔助診斷,且有研究證明,hs-TnT對診斷急性心肌梗死高度敏感,并且有高度特異性[11]。同時hs-TnT對AMI患者溶栓治療后的療效監測以及AMI患者的預后判斷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理想的心臟標志物在靈敏度、特異性上均較高,但是往往單一心臟標志物在兩方面的表現并不能達到較理想的范圍。AMI患者單一檢測D-D和Mb靈敏度高,但特異性較差。而hs-TnT對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及較高的特異性,但對發病初期的診斷及治療效果難判定。因此,將三種標志物聯合檢測可以互補不足,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預后判斷和溶栓后療效觀察。
[1]陳芳,劉 洋.血漿D-二聚體測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J].青海醫藥雜志,2010,40(1):51-52.
[2]吳琴,梅方超,汪宏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 IMA、Mb、cTnI與CK-MB水平動態監測的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1,29(3):290.
[3]劉霞,譚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肌鈣蛋白T與心肌酶檢測的相關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9,27(5):576.
[4]李麗萍,張彥紅.血漿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療前沿,2011,6(13):52.
[5]傅林金.血漿D-二聚的檢測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應用[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9,27(1):90.
[6]袁凱,李永臣,王磊.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及CK-MB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價值[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1,23(9):466-467.
[7]張書廣,李慶敏.四種心肌標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06,46(32):77-79.
[8]邱錫榮,彭冬迪,唐榮,等.三種心肌標志物檢測對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臨床診斷的價值[J].檢驗醫學,2011,26(12):814-817.
[9]Apak I,Iltumur K,Tamam Y,et al.Serum cardiac troponin T levels as an indicator of myocardial injury in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patients[J].Tohoku J Exp Med,2005,205(2):93-101.
[10]TobiasR,Willibald H,Stefano B,etal.EarlyDiagnosis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assays[J].N Engl J Med,2009,361(9):858-867.
[11]孫巨軍,張秀紅,王海寧,等.血漿D-二聚體與肌鈣蛋白T聯合檢測對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10):1391-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