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方,張鵬,范德勝
(淮北礦業集團總醫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慢性病毒性肝炎以慢乙肝和丙肝為主,近年來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現象引起許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嗜肝病毒感染機體及相關治療藥物均有可能誘發機體的自身免疫。其結果是導致多器官功能出現異常和肝臟功能損傷加重,長期存在自身免疫現象也可能是肝細胞惡變的原因之一。筆者通過檢測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中自身抗體,從而使臨床醫生進一步了解患者機體的免疫狀況,并與自身免疫性肝炎作鑒別診斷,以便指導臨床用藥。本文對在安徽省淮北礦業集團總醫院住院的22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5例慢性丙肝患者的抗核抗體進行了檢測分析。
1.1 檢測對象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安徽省淮北礦業集團總醫院傳染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220例,其中男136例,年齡36~68歲,平均46歲。女84例,年齡30~63歲,平均41.5歲。慢性丙肝患者105例,其中男74例,年齡29~72歲,平均48歲。女31例,年齡36~75歲,平均43歲。所有患者的臨床診斷均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診斷標準[1]。健康體檢者80例,其中男45例,年齡25~64歲,平均40歲。女35例,年齡28~66歲,平均42.5歲。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未使用免疫制劑。
1.2 實驗方法
1.2.1 抗核抗體檢測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 選擇Hep-2細胞和猴肝組織的冰凍切片作為抗原,以生物薄片技術將帶有細胞和組織的2種切片組合成一個反應區。4℃保存備用。待檢血清自1:100起稀釋,取20μl與反應區的生物薄片共同孵育30min,洗片后加入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標記的抗體結合30min,洗片、封片后熒光顯微鏡觀察結果。組織或細胞內出現特征性的綠色熒光,血清稀釋度≥1:100為陽性(試劑購自德國歐蒙公司)。
1.2.2 ALT、AST檢測應用全自動日立7600生化分析儀。病毒標志物檢測均使用上海科華公司ELISA酶免試劑盒。均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的實驗結果用均數x±s表示,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實驗結果用例數和百分率進行描述,陽性率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1 ANA檢測結果比較見表1,乙肝病毒感染者ANA陽性率16.4%,丙肝病毒感染者ANA陽性率19%,分別與正常對照組陽性率3.7%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ANA陽性組和陰性組ALT和AST測定結果見表2,ANA陽性組的ALT和AST的值明顯高于陰性組。兩組結果經t檢驗,P值均小于0.05,結果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3 ANA陽性滴度分布情況見表3,熒光模型分布情況見表4,結果顯示:陽性標本以低滴度(1:100)為主,熒光核型以顆粒型為主,其他核型偶見。

表1 病毒感染者血清ANA檢測結果(n,%)

表2 ANA陽性和陰性慢性肝炎患者生化指標的結果比較(x±s)

表3 ANA陽性滴度分布情況(n,%)

表4 ANA陽性熒光模型分布情況(n,%)
我國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慢性病毒性肝炎往往進展為肝硬化、肝癌,長期以來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目前認為,慢性病毒性肝炎可誘導自身免疫,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報道很多,但結果不盡相同,本文對220例慢性乙肝和105例丙肝患者的ANA測定的結果顯示,慢性乙肝患者中ANA的陽性率為16.4%,慢性丙肝患者ANA的陽性率為19%,均高于正常對照組3.7%,證實肝炎病毒感染可引發機體自身免疫紊亂,產生自身抗體。本文患者陽性率較以往報道的要低[2,3],分析原因:(1)可能與自身抗體實驗室檢測技術的靈敏度及檢測人員的差異有關。(2)與分析的病例數及患者的病程及年齡有關,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的,血清自身抗體的陽性率明顯增高[3]。
另外生化檢測指標顯示,ANA的陽性的患者ALT、AST數值明顯高于ANA陰性患者,結果與現有的文獻結果一致[3,4],說明自身抗體陽性的慢性病毒性感染者肝臟功能損害的程度高于自身抗體陰性者,兩者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研究表明患者感染病毒體內出現自身抗體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征性表現,并可能是肝炎病毒造成肝組織損傷的機制之一。肝炎病毒可通過多種途徑損害免疫系統,誘發產生自身免疫反應,從而加重肝損傷,使肝炎遷延不愈。
本文結果顯示慢性肝炎患者的ANA以低滴度(1:100)為主,核型以顆粒型為主,偶見其他各型。張利方等[5]研究發現,在肝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自身免疫功能的變化多集中在與細胞增殖、分裂有關的核仁成分上,AIH患者的核型主要以核仁型(50%)、核膜性(25%)為主。故感染者熒光核型的特點可以協助對肝炎作出鑒別診斷。在臨床治療上自身免疫性肝炎多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而病毒性肝炎多采用干擾素抗病毒治療。研究表明干擾素可能會誘導或增強自身免疫活性細胞,加重自身免疫性反應,兩者作用相反[6]。一般認為低滴度的自身抗體存在時,是自身免疫反應或疾病的標志,不直接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而高滴度(>1:320)自身抗體的存在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關。所以,對高滴度自身抗體存在時,應建議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慎重選擇治療方案。因此,對病毒性肝炎自身抗體的檢測及滴度的監測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學雜志.2000.5(4):259-263.
[2]張海萍,閆惠平,馮霞,等.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體特征及臨床相關性[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7,28(2):154-157.
[3]吳云忠,路遙,申戈,等.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體檢測的臨床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0,24(4):282-285.
[4]劉燕敏,閆惠平,汪俊韜.肝功能異常患者中自身抗體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檢測[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12(6):360-362.
[5]張利方,李方,石莉萍.自身免疫性肝炎和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體檢測及對比分析[J].微循環學雜志,2010,20(1):40-41.
[6]肖征,周光.對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與表面抗體同時陽性現象的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1):1554-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