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宏 蘭州市軍隊離退休干部第二休養所
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不論是對本區域整體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有核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有著重要的關聯,是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十八大召開之后,更對區域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區域經濟相對沖突的背景下,合理地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顯得尤為重要。
從改革開放之后,由于地區資源優勢不同,各區域發展逐步拉開距離,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使得全國各區域的發展水平呈從東到西遞減趨勢,總體來看,區域經濟發展的沖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區域差距日益擴大。由于區域所占有資源不同,致使區域間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整體上已嚴重影響區域的協調發展,這是區域間沖突的主要表現,如果長期發展,勢必將影響國家整體結構調整的進行,也成為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目標的首要問題。從近年來各區域GDP增速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常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西部地區增速較慢,雖然,從近兩年來觀察,東部沿海地區GDP增速放緩,中西部增速抬頭,但整體來看,差距仍是在不斷擴大,致使落后地區需要幾十年的發展才能達到東部現階段水平。不論從區域整體的GDP來看,還是人均GDP來說,都是在逐步擴大中。
2.區域結構雷同。現階段另一個問題是,各區域內結構雷同,重復建設非常嚴重,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結構的整體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實行計劃經濟以來,政府追求的都是片面的全面性,導致,每個區域建設都是統一模式,而沒有根據區域實際情況,來制定自身發展的產業結構規劃,導致重復建設嚴重,大量社會資源遭到浪費,但由于計劃經濟時期,各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較少,區域間聯系處于可有可無階段,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還表現的不太明顯。但隨著改革開放之后,由于區域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一些區域間發展的問題日益凸顯,最終影響了整體的發展結構,這一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重復建設的不斷惡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重復建設的行業已經擴散到整個國民經濟各行業。尤其是一些工業建設項目,例如汽車、機械、建設等行業,重復建設尤為嚴重,一些區域不根據自身情況,盲目追求項目建設,一味追求GDP增速,都從各方面助長了重復建設的蔓延。重復建設的最重要的惡果即是產能過剩,這就導致市場將會有質量的競爭轉變為價格的競爭,如此惡性循環,不論對于行業內部,還是整體區域經濟發展,都將產生惡劣的影響。
對于當前出現的區域經濟沖突,需要中央政府從整體上進行宏觀調控,運用各種手段促使經濟結構得到科學的調整,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1.確定區域主導產業,實現協調發展。首先要對我國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考察研討,綜合結構區域內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各種因素,分析各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確定各區域的發展優勢,從而對各區域在產業規劃中確定主次關系。從我國區域發展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發展時間長,產業結構比較完善,各環節相對穩定,所以適合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應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如電子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務性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端化和合理化。中部地區作為東西部銜接地帶,需要加快對原材料工業的深度開發,和一些能源項目建設,并在小區域范圍內集中建設技術水平較高、擁有較強競爭力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新興工作。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由于近年來發展速度較慢,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科學,但由于自然資源豐富,可以在發展原有的第一產業和交通運輸行業的同時,加大對礦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利用自身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著重發展旅游等第三產業。在一些重工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及科研力量比較強的地區,可以發展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科技企業。在確定主導產業的同時,還要考慮區域經濟內其他產業對主導產業的配合程度,不能只求“點”,而忽略“面”的發展。在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的發展中,要注重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但也需要考慮產業結構域經濟調整本身的深層次問題,通過宏觀調控彌補市場競爭中出現的缺陷。
2.推進產業轉移,發展產業集群。通過市場競爭手段,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由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通過加快產業的區域轉移,不僅有利于企業降低運行成本,也符合我國產業整體規劃的需要,可以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還能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最終目標。在推進產業轉移問題上,主要僅靠市場機制,將會很長的時間周期,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整加以配合,各區域出現相關的政策支持,使產業相對集中和區域間分工更加專業化,這樣就能從很大程度上保證區域產業的協調發展。
3.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實現地區分工專業化。在各區域經濟發展中,要考慮區域的具體發展情況,東部地區應該發展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重點發展相對高端的第三產業;中西部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資源,重點發展優勢產業,同時,還要積極配合東部地區產業的轉移,并對承接產業進行延伸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高度重視產業轉移帶來的發展機遇。
在各區域發展過程中,還要遵循平等交接、管理分工、發揮優勢的原則,逐步形成各區域、各行業、各誠實等多級綜合分工配合體系,在確定整體優勢時,逐步細化產業的目標分工,建立開放有序的產業分工體系。
4.提高技術水平,增加區域競爭力。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由技術水平所決定,要想升級區域產業解雇層次,就需要大力發展科技水平,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和發展,用高新技術來推動傳統行業的升級和發展。近年來,各區域都在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優化產業結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發展中也存在著一定問題,不能不顧自身的情況盲目跟進發展,否則就會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也將對產業結構升級造成阻礙。對于技術提升,不要僅局限于通過高科技產業來推動,也可以從加強人才建設,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造升級等多,模式、多渠道進行,根據區域自身的情況,制定差異性發展戰略,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