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萍,曲文芙,王為民
(煙臺護士學校,山東 煙臺 264000)
尊重教育近年來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在基礎教育中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在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學中卻未引起足夠重視。我校作為一所專業性極強的護士學校,近幾年就如何在臨床護理教學中滲透尊重教育做了一些研究和嘗試,以期達到專業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的和諧統一,提高護生綜合素質。
在中等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臨床護理作為主干專業課占全部課程學時數的半數以上,是護生了解臨床、認識護理程序的基礎。若在給護生傳授從業所必須的臨床護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滲透尊重教育,強化護理服務的人文理念,使尊重教育體現出職業特點,不僅彌補了單一德育課程尊重教育的低效性,而且作為一種“崗前”培訓,還對促進護生形成尊重患者、愛護患者的良好職業素質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隨機抽取中等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358名,平均年齡17.6歲;學校臨床護理課程任課教師28名。尊重教育實驗組為2007、2008級護生,對照組為未接受尊重教育就進入臨床實習的2006級護生。
1.2.1 現狀調查 采用開放式問卷調查法,課題組成員在同一時間分班級、分教研組發放調查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師生同答。問卷第一部分針對教師授課時出現的不尊重行為進行調查,第二部分針對臨床護理教學中護生出現的不尊重行為進行調查,第三部分為尊重教育必要性調查。向護生發放問卷362份,收回有效問卷358份,有效回收率98.9%。向教師發放問卷28份,收回有效問卷28份,有效回收率100.0%。通過匯總分析,了解師生在臨床護理教學中存在的不尊重行為,為護理專業課教學滲透尊重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1.2.2 制定尊重行為標準 以調查結果為前提和基礎,師生共同商討制定臨床教學中的尊重行為標準。
1.2.3 踐行尊重行為標準 以尊重行為標準為綱,指導具體的教學活動,在不同課型及教學的不同時段嚴格執行尊重行為標準,并在尊重教育中總結提煉切實可行的方法及途徑。
1.2.4 訪談法檢驗尊重教育成果 制定煙臺護士學校實習護生人文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通過對臨床帶教教師及住院患者的訪談,了解尊重教育對護理行為及護理質量的影響。

表1 臨床護理教學中教師存在的不尊重行為[n(%)]
針對臨床護理教學中存在的不尊重行為,師生共同制定尊重行為標準(見表4),使尊重教育有據可依。
2.3.1 優化教學條件,營造體現尊重理念的學習氛圍 建設高標準模擬病房,使校內實訓條件與臨床現代化病房同步。教室、模擬病房、實訓室內除懸掛各種規章制度、技能操作流程外,還應增加許多體現尊重理念的提示語:如微笑在臉上,文明用語在嘴上,嫻熟動作在手上,儀表整潔在身上;細心、熱心、愛心、耐心會贏得患者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最溫暖的表情是微笑;輕聲細語是對護理對象的尊重;請專心聽課,尊重講課人和其他聽課人等。這使學生在學習環境中,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有關尊重的溫馨提示,營造了人文學習氛圍,起到了反復強化尊重意識的良好作用。

表2 臨床護理教學中護生存在的不尊重行為[n(%)]

表3 對臨床護理教學中滲透尊重教育的必要性的認識
2.3.2 選用實際案例,生動活潑 在臨床課學習之初,我們選用高年級實習生臨床實習中的實際案例,通過角色扮演、視頻回放等方法,比較同一項護理任務,實施不同護理所得到的不同結果。通過比較使師生充分認識到:在護理實踐中,不僅需要嫻熟的護理技術,還需要深入了解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注重對患者的關懷,尊重患者的個體差異,選擇有效的溝通交流技巧,提供個性化服務,充分體現護理職業特點,從而實現人文護理的服務目標。
2.3.3 注重教學細節設計,將尊重意識融入教學始終 在護理教育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護生,護生的一舉一動將會直接影響未來的護理工作質量。為此,師生互相監督,互相提醒,課前、課中、課后嚴格踐行尊重行為標準,真正做到有據必依。
2.3.4 采用“相應情景聯想法”糾正不尊重行為 將課堂情景對應設計成臨床情景,如課堂中某學生手機突然響起,打斷了教師講課,教師不應在課堂上批評學生,而應布置這樣的課后討論題:某臨床科室在晨間交班時,一護士手機突然響起,如果你在交班現場或你是交班人會有何感受?接下來該護士應該怎么做?學生課后分小組進行深入討論,最終教師引導大家選出最佳答案。這樣,不但讓違反尊重行為標準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且全班學生也會引以為戒,比單純的批評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2.3.5 改變考核方式,日積月累,潛移默化 在專業理論與操作技能作業及考核測試中加入尊重教育內容。如將“寫出心電圖胸前導聯電極位置”一題改為:“一女性患者,32歲,需做心電圖檢查,請你為其正確安放胸前導聯電極。”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不僅要列出各導聯電級的正確位置,還要考慮患者的性別,注意對患者隱私保護和進行必要的解釋等。
經過兩年臨床教學尊重教育的實踐,使護生養成了“無人文不護理,無尊重不行為”的良好行為習慣,把尊重看成是護理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7、2008級護生在臨床實習中人文護理的滿意率比2006級護生分別提高了13.7%和16.4%,得到了25所實習醫院的好評(具體數據略)。
護理是一門科學性、服務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想的護理應是護理技術和人文精神良好結合的產物。護士服務質量的優劣,不僅取決于其理論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的高低,還取決于其對人的尊重程度。有資料顯示,近年來由于醫務人員對患者缺乏同情心、責任心或法律意識薄弱而導致的醫患糾紛占60%[1]。表現為臨床醫護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忽視與不尊重患者的各項權利,如對疾病的認知權、知情同意權、隱私保密權、費用認知權及平等醫療權等[2];或表現為醫護服務時使用不尊重語言,存在不尊重行為。這些不尊重言行常會造成或加重患者的心理創傷,降低了醫護服務質量。目前,盡管各醫院也對在崗護士提出了人文服務要求,組織了相關培訓,但“尊重教育”是“人化”教育,是一種養成性教育,在臨床護士高強度工作的現實下,在已形成的慣性服務模式下,這種“職后補救教育”很難使人文護理服務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在臨床護理教學中開展尊重教育就成為必然。表3顯示,師生對在臨床護理教學中滲透尊重教育都有很高的認同率,說明在臨床護理教學中開展尊重教育是眾望所歸,十分必要。

表4 師生尊重行為標準
表1、表2分別顯示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對彼此存在的不尊重行為的認同率不同,分歧主要體現在一些細節上。例如,護生對在模型上亂涂亂畫、隨意拆卸,敲打教具;上電教課時,對一些畸形、病態畫面表露厭惡或譏笑等不尊重行為,認同率很低。這反映出護生并沒有將尊重模型、尊重角色患者與尊重臨床患者同樣看待,更沒有意識到這些不尊重的舉止會成為行為習慣,會延續到以后的臨床工作中。為此,教師要抓住機會引導學生認識到:上述不良行為習慣正是臨床工作中不尊重行為產生的根源,只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修正,才能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得到患者的認同和同事的肯定。
本課題以“尊重”為價值導向,以臨床護理教學過程為主線,通過調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對在臨床護理教學過程中滲透尊重教育進行了較深入和廣泛的研究,查找了臨床護理教學中存在的不尊重行為,制定了尊重行為標準,并總結了5條方便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使教師的教育行為切合實際。把“尊重”這一德育范疇中的概念引入專業課教學中,使德育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不僅提高了護生的職業素養,也為其他教學領域尊重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參考依據。
[1]蘇景寬,李靖,蘇強,等.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強化醫療服務意識[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3(3):212-213.
[2]蘭迎春.如何營造和諧的醫患關系[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15(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