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楊開靜馬佩芬蓋瓊艷李彥俊葛玉萍
(1.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2.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及優質護理、整體護理、循證護理等理念的提出,人們對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倡導人文關懷[1]、實行人性化護理是醫學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服務對象的多元化和其文化背景、信仰、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護士知識、技能和理念的多元化,而其中人文素養是駕馭其他能力的基礎,也是溝通和交往的基礎[2]。本科學歷護士受過高等教育,基礎、專業理論知識較扎實,在大學中受到較好的人文環境熏陶,他們將成為促進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在護理發展的新形勢下,本科學歷護士將面臨更多的挑戰。為了解他們在工作中的壓力及職業倦怠,與專科學歷護士相比是否存在差異,以及為穩定護理隊伍及護理人員培養提供參考,現對本科學歷護士的職業壓力及倦怠進行分析比較。
采取便利分層抽樣方法抽取蘭州市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兩所(腫瘤專科、婦幼專科)和綜合醫院一所。共發放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407份,有效回收率96.9%;專科醫院護士198人,綜合醫院護士209人,其中女性401人,占98.5%,平均年齡32歲。中專學歷129名、大專學歷178名、本科學歷98名、研究生學歷2名,將兩名研究生學歷者納入本科學歷中研究,3種學歷分別占31.7%、43.7%、24.6%。
1.2.1 研究工具(1)壓力源量表[3]。該量表由35個條目組成。概括為5個方面:①護理專業及工作方面問題;②工作量及時間分配;③工作環境及資源方面問題;④病人護理方面問題;⑤管理及人際關系方面問題。采用4級評分法,從未感到記1分,有時感到記2分,經常感到記3分,幾乎每天感到記4分,分數越高,表明壓力越大。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除結構效度外)。(2)護士職業倦怠量表(NBS)。該量表依據護士職業倦怠是工作環境、人格特征和對壓力源不同的應對方式3方面交互作用的結果。護士職業倦怠主要包括3個部分:情緒疲憊、人格解體、個人成就感降低。在NBS中,分值越低,表明倦怠程度越嚴重。
1.2.2 質量控制 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擔任調查員,統一調查方法、集中發放問卷,發放問卷時向調查對象詳細說明調查目的、意義和填寫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被調查護士以不記名方式獨立完成調查問卷,現場回收,收回后對問卷進行篩選、審核、補漏及雙人雙機錄入。
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壓力源量表、NBS各維度評分視為計量數據,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本科學歷護士壓力源量表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專科學歷護士,在工作量及時間分配、工作環境及資源方面問題、壓力源量表總分3方面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本科學歷護士NBS總分、個人應激維度、人際關系維度、自我評價、認為護理工作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常見軀體癥狀、影響社會活動和家庭生活、產生更換職業的想法方面得分與專科學歷護士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把復雜工作視為對個人能力的一種挑戰、堅信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改變現狀、客觀面對現實、尋求他人幫助及家庭和社會支持、采取回避的方式、常見精神癥狀方面比較雖無顯著性差異,但本科學歷護士得分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認為護理工作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這一維度的得分上,隨著學歷層次的增高,得分反而降低(見表2)。
表1 不同學歷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各因子得分情況(±s,分)

表1 不同學歷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各因子得分情況(±s,分)
內容 中專 大專 本科 F值 P值護理專業及工作方面問題工作量及時間分配工作環境及資源方面問題病人護理方面問題管理及人際關系方面問題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總分18.02±4.3513.17±4.036.58±2.3526.93±6.7319.09±6.2983.78±19.3118.93±4.6713.71±3.906.85±2.8627.89±7.2919.35±6.9086.73±20.3619.37±4.3915.07±3.397.90±2.9828.64±6.4119.94±5.3390.92±17.432.8047.2367.1191.7720.5253.8390.0620.0010.0010.1710.5920.022
表2 不同學歷護士NBS得分情況(±s,分)

表2 不同學歷護士NBS得分情況(±s,分)
內容中專 大專 本科 F值 P值NBS總分個人應激維度人際關系維度自我評價認為護理工作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把復雜工作視為對個人能力的一種挑戰堅信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改變現狀客觀面對現實尋求他人幫助以及家庭和社會支持采取回避的方式常見精神癥狀常見軀體癥狀影響社會活動和家庭生活產生更換職業的想法152.56±22.417.97±2.626.20±2.106.46±2.0712.82±2.3912.14±1.808.02±2.487.63±1.349.38±1.897.64±1.788.00±2.928.62±3.198.85±2.848.59±3.22159.20±25.348.96±2.956.85±2.527.32±2.7012.16±2.5012.10±1.728.51±2.607.63±1.399.08±1.767.57±1.508.56±3.189.67±3.329.87±2.969.68±3.52165.25±21.669.51±2.717.39±2.547.88±2.5611.45±2.4612.36±1.818.59±2.247.92±1.249.43±1.477.62±1.418.59±2.6510.30±2.8510.61±2.4810.31±3.038.2779.2077.0359.7188.8130.7302.0001.7511.6970.0791.6118.42211.3868.1330.0000.0000.0010.0000.0000.4830.1370.1750.1850.9240.2010.0000.0000.000
本科學歷護士職業壓力與職業倦怠各維度均呈線性正相關,相關系數r均為正值,P<0.05,即職業壓力越大,越容易產生職業倦怠(見表3)。
工作量大是本科學歷護士主要的工作壓力源。同時由于本科學歷護士受過高等教育,極為看重再深造及學習,希望能學以致用,而且較難融入以專科學歷護士為主的工作環境中,對工作和學習資源有較高要求。筆者認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對護士的認識還以傳統觀念為主,對讀全日制本科護理專業存在懷疑和不理解,認為護士根本不需要有高學歷,致使本科學歷護士的價值得不到社會普遍的認可和肯定。同時,與專科教育相比,本科教育耗時多,而年齡、閱歷以及接受的人文環境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及實現等各方面的影響也是造成本科學歷護士壓力較大的原因之一。
筆者認為,目前本科學歷護士職業倦怠感的產生主要源于以下兩個因素:一是社會因素。包括護理工作的性質[4],目前國內的護士工作環境(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社會對本科學歷護士的認識。二是護士本身。本科學歷護士在接受高等教育時,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較為明確,期望較高,對職業規劃有自己的見解,而對護士、護理工作的認識還停留在想象層面,對這個職業沒有更多實質性的思考,而工作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使得本科學歷護士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對應激更敏感,更易導致軀體癥狀。同時在繁瑣的工作中,還要考慮帶教及科研,沒有太多個人時間,所以更容易影響到社會活動和家庭生活,久而久之,本科學歷護士較專科學歷護士更容易產生更換職業的想法,從而導致護理人才流失。在這些因素的刺激下,出現表2中存在的顯著特點:本科學歷護士在“認為護理工作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的得分比專科學歷護士低,這充分說明本科學歷護士在工作中的倦怠程度更嚴重。駱宏等[5]調查顯示,低工作年限的護士存在高職業倦怠感,文化程度與個人成就感呈正相關,高學歷的年輕護士可能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
本科學歷護士職業倦怠受工作壓力源的影響,兩者呈線性正相關。當前本科學歷護士面臨的工作壓力較大,既有來自護士這一特殊職業的壓力,也有來自社會的壓力。調查顯示[6],本科學歷護士在校時對職業期望過高,工作后職業發展空間小、社會地位低、醫院不重視對本科生的培養和合理使用是影響本科學歷護士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7],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護士,其自我實現的要求往往越強烈[8],更易對護理職業發展的局限性感到沮喪。因此,本科學歷護士在工作中,得不到原先理想的自我實現,導致其在社會、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加之護理工作本身的壓力,以及社會對護士職業的不認可等更容易使其產生職業倦怠。
護理管理者應為本科學歷護士提供加強心理素質、工作態度方面的培訓,盡量為本科學歷護士提供學習和深造的機會,鼓勵他們尋找正確的壓力釋放渠道,提高失敗、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時改善其工作環境,使本科學歷護士得到同事的認可,并融入到護理隊伍中。當然,本科學歷護士還應了解目前護理事業發展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不能因為自己的現狀與預期目標相差太遠而產生幻滅感,更不能因為不恰當的期望和失敗而產生職業倦怠。此外,本科學歷護士也不能自視過高,要善于向同事學習,調整心態,積極融入工作環境中,讓自己的能力得到社會認可,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1]騰悅. 淺析人文關懷[J]. 吉林醫學,2009(30):324.
[2]呂紅,張平.人文素質培養在特色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8):2119-2120.
[3]余華.中國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J].護理研究,2007,21(8):2090-2093.
[4]李雪芹,黃芬,符卓.護士職業倦怠的調查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5):122-123.
[5]駱宏,葉志弘,馮鶯.護士職業倦怠與工作領域心理社會因素的相關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12-14.
[6]袁熹娜,楊群,史瑞潔,等.不同學歷層次護理專業學生職業價值觀分析[J].醫學信息,2011(1):306-307.
[7]姜小鷹,張旋,胡蓉芳.不同學歷護生對職業認知和情感態度的分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4):8-9.
[8]李清云.護理人員流失原因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1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