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陶
(江西省景德鎮市中醫院 景德鎮 333000)
八珍膠囊聯合化療對胃癌術后的療效觀察
方陶
(江西省景德鎮市中醫院 景德鎮 333000)
胃癌術后;八珍膠囊;化療;中西醫結合療法
胃癌是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是人類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和癌癥死亡率的第二位[1]。隨著當代醫學水平的提高,胃癌的發現率有所提高。目前手術治療為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但是手術創傷常致患者氣血虧虛和免疫力下降,從而影響近期康復和遠期生存率[2]。許氏認為,胃癌術后中醫辨證一般分為五型:脾虛寒型、氣血雙虧型、脾腎陽虛型、肝胃不和型、氣滯血瘀型,其中80%為氣血雙虧型[3]。筆者應用八珍膠囊聯合化療治療胃癌術后患者,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胃癌術后Ⅱ~Ⅲ期患者4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18~65歲,平均39.8歲;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17~65歲,平均40.1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前行相關檢查,如肝腎功能、血常規、胸片、心電圖等,在報告結果均符合化療條件的情況下進行治療。兩組均行全身靜脈化療:TP方案,紫杉醇175 mg/m2靜滴,第1天;順鉑80 mg/m2靜滴,分3 d,21 d為1個周期。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八珍膠囊(國藥準字Z20044532,規格:0.4 g/粒),3次/d,4粒 /次,連續服用 4個月。兩組均化療4個周期,并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
1.3 療效評定 生存期根據實際生存時間進行統計;復發、轉移標準:影像學檢查發現有新的病灶或通過病理檢查到癌細胞;毒副反應按WHO統一標準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兩組生存年限比較 兩組患者均完成4個周期的化療。經比較,治療組生存年限長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生存年限比較 例
2.2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經比較,治療組生存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臨床改善情況比較 經比較,治療組臨床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臨床改善情況比較 例
近年來,由于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提高,胃癌的診斷準確率越來越高,為手術根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為防止胃癌的術后復發,胃癌術后行全身靜脈化療是主要治療手段,但是化療過程中的毒副作用較大,影響治療效果。
中醫文獻中無胃癌這一病名,但類似的記載多見于“胃反、反胃、翻胃、噎胃、積聚、胃脘痛”等疾病中。漢時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的記載。《臨證指南醫案》謂:“食不良久復出或隔宿吐出者,名曰反胃。”元代朱丹溪對“噎膈反胃”做了詳細的敘述,“其近咽之下,水飲可引,食物難入,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名之曰膈。”《素問·邪氣臟腑病形篇》謂:“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均與現代胃脘痛相似。胃癌術后患者以氣血虧虛病機為主要臨床表現。而八珍膠囊源自古方八珍湯,由黨參、熟地、白芍、川芎、茯苓、當歸、白術、甘草8味藥組成。中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之母。大量的臨床和實驗證明八珍膠囊能明顯改善氣血兩虛證候,并能升高氣血兩虛性貧血患者Hb、RBC、IgG含量,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化療帶來的毒副作用,同時對直接抑制腫瘤、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防止術后患者疾病復發和轉移起到一定的作用。總之,中藥八珍膠囊聯合化療對胃癌術后臨床療效明顯,能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化療毒副作用,增強療效,預防復發,臨床療效明顯。
[1]葉任高.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98
[2]李振.惡性腫瘤的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98
[3]許玲,魏品康,秦志豐,等.胃癌中醫證候特點分析767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15):1 804-1 808
R735.2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8.047
201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