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功
(作者系江西省廣播電視協會顧問)
本文責編:陳道生
“走基層”報道是正在蓬勃開展的“走、轉、改”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轉作風、改文風的前提。近兩年來,廣大廣播電視工作者堅持以人為本,回應時代關切,邁開雙腳,深入基層,采播了一大批鮮活、生動、感染力強的好新聞,受到了廣大受眾的熱烈歡迎。“走基層”的新聞報道進一步強化了“新聞立臺”的理念,真正體現了“三貼近”的原則,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了廣播電視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成為推動我國新聞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措施。
但是在蓬勃開展的“走基層”活動中,也有一些廣播電視工作者沒有準確把握“走基層”的本質要求,不能從尊重新聞規律、努力追求新聞價值的核心內涵上去探求“走基層”報道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把“走基層”簡單化、模式化,對于為什么要走基層,走哪里,采訪誰,如何選取素材,如何提煉主題,如何把握節目的基調和風格等問題缺乏理性、深入的思考,因而容易使“走基層”報道出現一些誤區。
走哪里,顧名思義,走基層就是到我國各行各業第一線的基層單位和基層群眾中去。在我國,基層是個極為廣泛、豐富的概念。對農業來說,基層在村莊、農戶;對工業來說,基層在車間、班組;對部隊來說,基層在連隊;對城鎮居民來說,基層在社區;對學校來說,基層在班級;對科研單位來說,基層在研究室、課題組……這些各行各業的基層單位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最小細胞,那里每天每時都在發生大量的新聞事件,需要我們深入去采訪,及時去報道。

但是有的廣播電視工作者一說走基層,常常只想到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我們在“走基層”的報道中,大量看到的畫面總是連綿起伏的山巒,險峻的山道,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極為艱苦的自然環境……而其他各行各業的基層則很少報道,特別是很少看到工業、社區、部隊等這些我國極為重要的戰線第一線的新聞報道。我們并不反對給予農村和邊遠山區以更多的關注,那里也確實有不少新聞事件值得我們去挖掘,去報道。但是工業和服務業占了我國經濟總量的絕大部分,其中民營經濟又占了工業和服務業的大部分,我們很少看到工業第一線的報道,而民營經濟的報道則更是罕見。我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城市社區也是關系我國社會穩定、民生幸福的重要基層,還有大量在保衛祖國第一線的戰士和那些默默無聞在科技戰線奮斗的科技人員,他們很少見諸報道。如果我們忽略了走進這些行業的第一線,忽視了這些行業第一線的新聞報道,那么我們“走基層”就會出現盲區。因此,“走基層”有必要平衡各行各業的報道,著力報道那些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勞動者,挖掘發生在他們身上具有新聞價值的新鮮事,這樣,走基層才能常走常新。
“走基層”報道應該把話筒、鏡頭對準誰,這原本也是很清楚的。應該把話筒和鏡頭對準基層第一線的勞動者,要著力反映這些普通勞動者的奮斗業績,反映他們的心聲,挖掘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具有新聞價值的素材。但是我們發現一些走基層的報道,過多地注意弱勢群體,過分地演染某些人的苦難和人生坎坷,走基層報道成了“訪貧問苦”。我們并不反對走基層報道適當反映一些弱勢群體的生活,傳達他們的呼聲和要求,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困難群體的生活和困境畢竟不是我國生活的主流,個別人因病殘、天災等因素帶來的苦難在任何國家(包括發達國家)都是難免的,過多地渲染這種苦難和困境,并沒有多少普遍的社會意義。不能把記者走基層等同于各級領導干部下基層“訪貧問苦”。記者走基層必須把握生活的主流,回應時代和人民的關切,把話筒和鏡頭對準那些在一線工作的普通勞動者,特別要注意挖掘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的典型人物。要多反映那些勇于創新、銳意改革的創業者的業績,多發現那些心地善良、默默奉獻、助人為樂的“好心人”的事跡,多表現那些鍥而不舍、敢于拼搏,努力實現心中夢想的成功者的人生歷程,這才是具有新聞價值的報道素材,而這些恰恰比之簡單的“訪貧問苦”要求記者具有更扎實的新聞功底和刻苦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走基層新聞成為鼓舞激勵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
新聞是當前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時效性、新鮮性是一切新聞不可或缺的第一位要素。走基層新聞報道也不例外,它應是基層當前發生的事件的報道,追求時效性和新鮮性仍然應是走基層報道的核心要素。但是現在不少走基層的新聞報道沒有著力去捕捉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忽視時效性和新聞性,而是著力去講主人翁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故事。幾十年的努力,幾十年的堅守,幾十年的奮斗,幾十年的奉獻……但唯獨缺少新聞主體當前在干什么,當前發生了什么事。我們并不反對表現主人翁幾十年的生動故事,這些故事有的也有較大的教育意義,但是如果忽略了主人翁當前活動新聞事件,那就缺少基本的新聞眼,甚至連新聞的切入點也找不到。這樣的報道就只能是講故事,而不是新聞報道。新聞價值就被故事性淹滅了。
還有一些走基層的報道為了突出故事性,體現平民化,有意放慢報道節奏,大量采用主人翁的情景再現,把一些與新聞主題無關的情景也放到報道中,新聞報道的風格向紀錄片風格靠攏。這種做法看似增加了生活氣息,提高了新聞的真實性、可信度,卻使新聞報道冗長,減少了新聞的信息量,有的原本一分鐘的新聞素材拖到三四分鐘。這種做法也違背了新聞規律,降低了新聞價值。特別是在“視秒如金”的上星頻道的“新聞聯播”中,播出這種慢節奏的新聞報道,無疑是新聞資源和注意力資源的浪費。
新聞是對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的報道。記者是新聞報道的生產者,但不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更不是新聞事件的主體。記者在報道新聞時必然會有自己的主觀感受,對新聞事件的素材取舍、報道角度、主題提煉、事實描述都不可避免地帶上記者的主觀色彩。但是新聞專業主義要求,記者必須觀察和記錄事實,記者追求的目標是真實,把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呈現給受眾,讓受眾自己去感知,去判斷,去思索。記者的定位應是一個真實的記錄者,而不是直接站出來告訴受眾應該如何理解,如何觀察這些新聞事件。新聞報道的導向性和引導力是通過新聞事件本身的力量來達到的,而不是記者的公開評論來達到的(新聞評論例外)。這樣就要求記者與新聞事件必須保持一定距離,盡可能淡出新聞事件。這些本應是新聞的職業規則所在。
但是現在一些走基層的新聞報道,把鏡頭對準記者,用大量畫面表現記者翻山越嶺,爬山涉水。采訪時過多讓記者出鏡,記者提問過多、引導性過強,讓人感到記者在主導新聞事件,甚至把新聞報道拍成了記者訪談。還有一些走基層的報道,記者迫不及待地直接抒發自己的采訪感受,大量地播出各種“采訪手記”“記者感言”“采訪心得”,表面上看是為了強化新聞的引導力,實際上記者放棄了客觀記錄者的身份,強化了新聞的灌輸色彩,反而弱化了媒體的公信力和話語權。記者走基層是記者到基層去追新聞,而不是記者走到哪里,新聞就發生在哪里,否則將造成新聞主體的錯位。
走基層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必須注意上述問題,使走基層的新聞報道回歸新聞本位,更好地尊重新聞規律,更有效地體現新聞價值,使“走基層”活動更好、更深入地開展下去,以期涌現更多的“走基層”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