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津津,馮珍如,王美玲,閆存玲,鄭新芝,李志艷,史曉敏
目前國內外檢測變態反應病的變應原(allergen)較常用的檢查方法是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 (skin picked test,SPT)和血清變應原特異性IgE(specific IgE,sIgE)檢測,前者由于會產生較大的痛苦,不太被患者接受;后者只需抽取少量靜脈血即可,因而應用廣泛。準確判斷變應原sIgE的結果對明確診斷,接受后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有交叉反應性糖類決定簇(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CCD)可能會產生假陽性,干擾sIgE的結果判定。CCD的主要結構包括β1,2-xylose(木糖)和 core α1,3-fucose(海巖藻糖)[1]?,F國外有很多關于CCD生物學功能的報道。研究表明,在變應原和非變應原中均有糖基化結構,該糖基化結構引起的IgE為抗交叉反應性糖類決定簇IgE(IgE to 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anti- CCDIgE),是引起交叉反應的一類糖基抗體[1]。這類糖基可表現在花粉、植物類食物、昆蟲的毒液等中,引起機體產生 anti-CCDIgE,anti-CCDIgE是否引起過敏癥狀還未有定論[2],臨床相關性研究提示一般不引起機體的臨床過敏癥狀[3]。anti-CCDIgE 由于與其他變應原的IgE有共同的抗原表位,存在交叉反應,這說明一些sIgE陽性的患者并沒有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則是 由 于 anti-CCDIgE 引 起 的[2]。anti-CCDIgE是否會引起臨床過敏癥狀,是否需要治療,對sIgE診斷有無干擾,國外雖有報道,但并未明確,國內尚無相關報道。本研究首次在中國對北京地區人群血清anti-CCDIgE與性別、年齡、職業暴露、臨床過敏癥狀等的相關性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預防和診治變態反應病提供準確的實驗數據。
1.1 一般資料 參加2010年度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體檢的本院工作人員共1 377例,其中男349例,女1 028例;年齡22~91歲,平均(42.3±3.8)歲,其中20~40歲650例 (青年組,男98例,女552例),41~60歲587例 (中年組,男202例,女385例),>60歲140例 (老年組,男49例,女91例);行政人員412例,醫護人員965例;無過敏史者1 200例,有過敏史者177例。
1.2 方法
1.2.1 主要試劑及儀器 試劑:(1)特應性變應原 (中國組合)檢測試劑盒(歐蒙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批號為A100719AA、A1000927AH;保存條件為2~8℃。試劑盒包括:變應原膜條、酶結合物、10倍濃縮通用緩沖液、底物等。變應原膜條項目:蟹,蝦,海水魚組合(龍蝦、扇貝、鱈魚),淡水魚組合 (鮭魚、鱸魚、鯉魚),黃豆,花生,牛奶,雞蛋白,葎草,霉菌組合 (點青霉菌、分枝胞霉、煙曲霉、交鏈孢霉),蟑螂,狗上皮,貓毛,屋塵,塵螨組合 (屋塵螨、粉塵滿),艾蒿,普通豚草,樹組合(榆樹、柳樹、楊樹)。
儀器:EUROBlotMaster免疫印跡自動分析儀 (德國歐蒙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canoscanline 100掃描判讀系統(日本佳能有限公司),掃描結果判讀軟件 (EUROLine Scan,德國歐蒙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
1.2.2 血清anti-CCDIgE檢測方法 采集受檢者靜脈血5 ml,置于含分離膠的真空黃蓋管,分離血清于-80℃保存,待測anti-CCDIgE。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說明書進行操作:加樣,清洗,加入酶結合物,清洗,加底物,清洗等。由EUROblot Master免疫印跡分析儀自動進行檢測,檢測完成后取出膜條自然風干。
1.2.3 結果判讀 將檢測膜條室溫自然風干后,采用掃描結果判讀軟件進行掃描,根據條帶著色強度自動判讀結果。條帶著色強度<10為陰性,著色強度≥10為陽性。結果分為0~6級,0級為陰性,1級及以上為陽性,級別越高著色越深,表示sIgE(包括anti-CCDIgE和各項變應原sIgE)濃度越高。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同組內構成比比較采用組內構成比比較的χ2檢驗;anti-CCDIgE陰性和陽性人群血清sIgE陽性平均項目數比較采用Wilcoxon W檢驗;anti-CCDIgE陽性率與血清sIgE變應原陽性項目數的關系采用線性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anti-CCDIgE檢出情況 1 377例體檢者中 anti-CCDIgE陽性327例,陽性率為23.7%,其中1級185例 (占56.6%),2級85例 (占26.0%),3級46例 (占 14.1%),4級 6例 (占1.8%),5級5例 (1.5%),各陽性級別所占比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340.08,P<0.05)。
2.2 血清anti-CCDIgE與血清變應原sIgE陽性項目數的關系 anti-CCDIgE陰性人群血清變應原sIgE陽性平均項目數為0.999個,anti-CCDIgE陽性人群血清變應原sIgE陽性平均項目數為2.551個,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01)。anti-CCDIgE陽性率與血清變應原sIgE陽性項目數呈線性正相關 (r=0.986,P<0.05)。1個變應原sIgE陽性時anti-CCDIgE陽性率和總體anti-CCDIgE陽性率相當 (見圖1)。

圖1 血清anti-CCDIgE陽性率與血清sIgE陽性變應原項目個數的關系Figure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evalence of anti-CCDIgE and number of sIgE positive items
2.3 不同人群anti-CCDIgE陽性率比較 女性體檢者的anti-CCDIgE陽性率高于男性,有過敏癥狀者的anti-CCDIgE陽性率高于無過敏癥狀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不同年齡、職業人群比較,anti-CCDIgE陽性率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4 sIgE各陽性變應原項目中anti-CCDIgE陽性率 屋塵44.6%、蟑螂33.9%、狗上皮22.6%、樹22.1%、蝦21.7%、艾蒿15.6%、淡水魚15%、蟹14.4%、塵螨12.2%、豚草11.9%、海魚11.7%、霉菌8.9%、貓毛6.7%、牛奶5.2%、花生3.7%、黃豆3.1%、羊肉2.1%、雞蛋白1.8%、牛肉1.2%、葎草1.2%。

表1 不同分組人群血清anti-CCDIgE陽性率比較Table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ub-groups positive rate of serum anti-CCDIgE
本研究根據大樣本探討人群血清anti-CCDIgE的分布特征及與臨床變態反應的相關性,結果顯示1 377例體檢者中anti-CCDIgE陽性 327例,陽性率為23.7%,略高于歐洲一般人群的anti- CCDIgE陽性率 (20%)[1],其中 1級185例 (占 56.6%),2級85例 (占26.0%),3級46例 (占14.1%),4級6例 (占 1.8%),5級 5例 (1.5%),隨著級別遞增,anti-CCDIgE陽性率明顯降低。上述數據顯示北京地區人群anti-CCDIgE陽性中大部分為低濃度 (1級)水平。文獻報道CCD引起的IgE水平為低水平、低親和力、低活性的[4],因此可能是不會引起臨床癥狀的原因。
本研究結果顯示,anti-CCDIgE陽性人群血清變應原sIgE的陽性項目數明顯高于 anti-CCDIgE陰性人群,并且隨sIgE陽性項目增加,anti-CCDIgE陽性率有增高趨勢,即多種變應原陽性時,可能anti-CCDIgE抗體對sIgE檢測的干擾就越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anti-CCDIgE陽性率高于男性,有臨床過敏癥狀者高于無臨床過敏癥狀者,因此對有過敏癥狀的就診者,特別是女性,在評估變應原時應考慮anti-CCDIgE的影響。而不同年齡、職業人群 anti-CCDIgE陽性率無差異,說明年齡和職業暴露不同不會引起anti-CCDIgE差異產生。西班牙地區的調查報道,男性anti-CCDIgE水平高于女性,45歲及以上和45歲以下者anti-CCDIgE水平無差別,有過敏癥狀者anti-CCDIgE水平高于無過敏癥狀者[4],與北京地區不同的是,北京地區女性anti-CCDIgE陽性率高于男性,整個中國乃至亞洲地區人群是否與歐洲地區不同需進一步研究探索。
本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中anti-CCDIgE陽性率最高樣本中的變應原是屋塵 (44.6%),這與國外相關報道首位的是花粉[5]不同,可能與人類基因的多態性和接觸的頻率有關。
大部分吸入或食入變應原都含有糖基化的低聚糖,它們是有免疫原性的,可使人體產生針對糖類的抗體anti-CCDIgE,干擾血清中sIgE的測定,可能引起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產生,其原因可能是機體產生的anti-CCDIgE結合與其有相同表位的變應原導致。根據國外相關報道,大多數交叉反應導致的假陽性不是因蛋白表位的交叉反應,而是由于anti-CCDIgE的產生所致,如有大量證據顯示膜翅目毒液和蜜蜂毒液之間的交叉反應大多是由N-糖基鏈所致,而不是蛋白之間的交叉反應[6],因此當出現多種變應原時應考慮anti-CCDIgE的影響。研究估計15%~30%的變態反應病患者會產生針對糖基蛋白的 sIgE,即 anti-CCDIgE[7]。41%對花粉產生變態反應的患者,產生了針對糖基蛋白的sIgE,而SPT顯示為陰性[8]。
本研究未能分析anti-CCDIgE對SPT的影響是否也會引起SPT假陽性或假陰性,以及有文獻報道蜜蜂叮咬人群anti-CCDIgE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4],在進一步研究中將考慮。此文亦未能分析當sIgE和anti-CCDIgE同時存在時,其他具有相同蛋白表位的變應原是否也有干擾,是以哪種為主,具體個案分析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可見,anti-CCDIgE普遍存在于過敏人群中,從有過敏的患者到無過敏的人群,都有anti-CCDIgE的存在,所以使用天然或重組糖蛋白作為靶抗原建立的sIgE檢測方法必須認真評估anti-CCDIgE的普遍存在,其是引起多種與臨床診斷不相符合的變應原sIgE假陽性的因素之一。對于變態反應病首先應盡快明確其變應原,在血清學檢查中應將anti-CCDIgE考慮其中,必要時使用抑制劑預處理,從而得到準確的結果,指導臨床有效預防和控制變態反應病的發生。
1 Altmann F.The role of protein glycosylation in allergy[J].IntArch AllergyImmunol,2007,142(2):99-115.
2 Wiszniewska M,Zgorzelska-Kowalik J,Nowakowska-Swirta E,et al.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 in diagnostics of occupational allergy-preliminary results[J].Allergy,2010,65(5):664 -666.
3 Kochuyt AM,Van Hoeyveld EM,Stevens EA.Prevalence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 to pollen caused by sting-induced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 to cross-reacting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 in Hymenoptera venoms[J].Clin Exp Allergy,2005,35(4):441 -447.
4 Vidal C,Sanmartin C,Armisen M,et al.Minor interference of 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s with the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allergy in standard clinical conditions[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ogy,2012,157(2):176 -185.
5 Mari A.IgE to 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ppraisal of the in vivo and in vitro reactivity[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2,129(4):286-295.
6 Jappe U,Raulf-Heimsoth M,Hoffmann M,et al.In vitro hymenoptera venom allergy diagnosis:improved by screening for 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 and reciprocal inhibitin[J].Allergy,2006,61(10):1220-1229.
7 Commins SP,Platts-Mills TA.Anaphylaxis syndromes related to a new mammalian 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4(4):652-657.
8 van der Veen MJ,van Ree R,Aalberse RC,et al.Poor biologic activity of cross-reactive IgE directed to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 of glycoproteins[J].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7,100(3):32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