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德 淼 1、2
(1.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2.復旦大學,上海市 200433)
現代制造業是指能夠不斷吸收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并將先進制造技術、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綜合應用于研發、設計、制造、檢測和服務等全過程的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是指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表現為服務業向制造業的滲透,特別是與生產過程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直接作用于制造業的生產流程。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有兩個基本序列:一個是制造業的升級,即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另一個是城市化的產業升級,即從傳統制造業到現代服務業的升級,這一升級序列將創造出新的就業經濟即白領勞動密集型經濟,現代服務業發達程度是衡量產業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1]
我國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制造業與服務業創新融合,制造業發展促進服務業發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制造業的發展。服務業發展必須依靠制造業的發展,制造業企業內部技術不足的服務外包,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能夠促使專業化和分工細化,制造業與服務業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互補關系,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相互滲透融合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已經證明了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益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可以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快速協調發展,促進工業和服務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為我國發展成服務型經濟社會奠定基礎。實施服務型制造有利于促進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制造為依托的服務業是符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趨勢的發展模式。[2]
2013年5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暨全球服務論壇·北京峰會演講時說:“把服務業打造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目前,全球服務業發展迅速,各國經濟中服務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日益提高,已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已達70%以上。而我國服務業2012年增加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4.6%,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低10個百分點左右,所以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我國先后發布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67號),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對向服務經濟轉型起到了推動作用。
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通過供需循環和創新循環體系形成內在聯動關系,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存在協同發展的融合機制。尤其是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服務業向制造業滲透,發展服務經濟為主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轉型模式,非常切合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發展節奏。主要集中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制造業服務化、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等方面。
呂明源對1952~2005年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過程與總體特征作了實證研究,認為中國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也不合理,應進行正確的產業政策選擇,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鄭吉昌等把現代服務業等同于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認為現代服務業是從傳統制造業的部分環節中分化形成的,是為現代生產過程服務的生產服務業;周振華從產業升級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現代服務業主要是指依托電子信息等高技術或現代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產業結構服務化拐點理論認為,產業結構服務化的拐點是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由穩定增長轉為逐漸下降、第三產業由相對穩定邁向快速增長時的轉折點;懷特認為制造業服務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產品提供者向服務提供者轉變的動態過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各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一種規律性的表現,它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任何一國經濟協調發展都離不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及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如北京將促進經濟結構由服務業主導向生產性服務業主導升級,打造服務區域、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城市。今后5年,北京將加快服務業轉型升級,促進向生產性服務業主導型經濟轉變,明確提出“十二五”末期,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55%。
針對大部分企業處于價值鏈低端,發達國家主導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格局,我國產業升級面臨強大的外部阻力,我國在進行制造業轉型升級時,要通過研發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專業化分工和經濟規制與反壟斷政策等實現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和產業升級,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有效融合。
現階段的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是由跨國公司主導的,發達國家和大型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壟斷和市場控制占據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獲得高額利潤;發展中國家和代工企業是被治理者,提供原料、廉價勞動力資源等,利潤空間很小。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制造業要轉型升級,必須通過嵌入價值鏈獲取技術進步和市場網絡,從而提高競爭力,改變在價值鏈中的被動地位,必須根據自己的資源和競爭優勢,或通過技術、產品創新,或進行營銷創新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走價值鏈增值路線,在全球價值鏈的流動過程中占據高位區,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制造業向服務轉型時必須通過研發自主創新,向價值鏈左端轉移的核心是技術和研發創新能力的提高,走高技術增值路線。綜觀全球,發達國家和跨國大型企業特別注重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技術創新,以高水平的研究設計能力、高額的研發投入和產品創新策略致力于高利潤消費市場的開發,獲得高額回報。同時,政府應制定鼓勵創新的政策、保護知識產權,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企業要在研發設計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技術創新規劃、實現自主創新,不只向微笑曲線的左端轉移,還要通過營銷和服務創新,向微笑曲線的右端轉移。向價值鏈右端轉移的核心包括品牌戰略和營銷網絡控制戰略,向左端轉移的核心則是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等。
從國際上來看,生產性服務業目前已經占到國際化大都市全部服務業產出的70%以上,而我國上海等大都市生產性服務業僅占到服務業總需求的40%左右。大量的生產性服務需求尚未從價值鏈中脫離出來,價值鏈的社會分工體系尚未形成,先進制造在價值鏈上還無法形成專業化聚焦,生產服務體系還有待培育。首先是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現代服務業中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還處在發展初中期,為跨國制造企業服務的外資生產性服務企業和為本土企業服務的傳統服務企業形成事實上的兩個封閉循環,無包容發展。從金融服務來看,在信貸融資等方面的手段仍較為傳統,無法為先進制造業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缺乏為先進制造業配套的金融體系,尤其是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金融創新不足,抑制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有效融合。
制造業和服務業互為投入生產要素,并且在產品的消費過程中還有互補性服務,工業將逐漸向服務化發展;服務業將向工業化發展,傳統的制造型企業不斷拓展服務業務,以致制造業與服務業邊界模糊,呈現越來越明顯的融合趨勢。服務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制造業也在發生深刻變革。制造企業的發展和其業務領域向服務方向擴展和升級,進一步帶動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導致服務外包的數量增加、種類增多和質量提高,從而促進了生產性服務的市場需求和生產性服務業升級,使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發展;服務業的生產離不開制造業,服務業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制造產品,制造業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基礎;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由分工走向互補形成互補發展的正反饋循環,互相促進,融合發展。[3]
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結果是出現了新的產業或新的增長點。從產業轉型角度來看,產業融合可分為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可以促進傳統產業創新,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有助于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于消費提升;不僅帶來企業組織之間產權結構的重大調整,而且引發企業組織內部結構的創新,促使市場結構在企業競爭合作關系的變動中不斷趨于合理化。
技術創新是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競爭合作的壓力是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直接動力;跨區域發展是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產業推動力;放松市場管制、建立準入標準是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政策支撐力。這四個方面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最主要的動因。
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互補性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許多服務業的發展必須依靠制造業的發展,因為制造業是服務業產出的重要需求部門,代表現代服務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的活動,其產出的相當一部分用于制造業部門生產的中間需求,沒有制造業的發展就失去了需求的來源。歐美發達國家用于制造業部門的生產性服務增加很快,約占整個生產性服務產出的50%左右。同時,制造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有力支撐。許多生產服務部門如通信、金融、會計、保險、研發、咨詢、技術服務、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重要部門。生產者服務能夠提高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制造業部門。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出現了耦合現象,二者相互支撐,復雜交織,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日趨高端化。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制造業服務化體現在現代服務業中,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的新產業形態。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企業融資到產品的設計、營銷等各方面都會有現代中介服務機構為其提供服務。制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善于利用現代服務業所提供的支持,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掌握國內外市場變化的動態,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同時專業化的服務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風險和控制風險,而且可以使企業專注于發展生產,集中力量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制造業部門的服務化體現在制造業部門的產品服務以及隨產品一同售出的知識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生產性服務業是產品價值鏈中價值增值的主要來源;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其精髓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能夠帶動并使制造業轉型升級;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性中間服務業正在成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能力的關鍵投入,更是企業構成產品差異和決定產品增值的基本要素。因此現代服務業對現代制造業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現代產業制造與服務功能正逐漸融合發展,運營管理從制造領域延伸到了服務領域,由以制造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產業鏈上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產業鏈條的運轉更多依靠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的效率對整個鏈條的效率影響很大。同時經濟區域內也出現了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集約發展的趨勢,有的已經融合。工業產業將變成服務密集型產業,任何服務產品的生產都會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無論什么產業都將逐漸轉向服務化發展;服務將向產業化發展,服務已經滲透到生產環節的每一個領域,主要體現為中間性服務和互補性服務,在工業生產的過程中,商品和服務是互補的,且生產服務是服務增長的最強部分。
服務業產業化理論認為,經濟中服務業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了工業生產能力允許的范圍,服務業的產業化便成為新資本積累和生產發展的前提條件。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滯后(與制造業或其他產業比較),服務就業增長相對較快;服務的需求彈性對服務業的增長有重要影響。[4]
產業結構服務化成長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性,它并不完全由一國政府或個人的主觀意志決定,而是取決于各種經濟發展變量的綜合作用。無論是工業化還是服務化的融合演進,實質上都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是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三次產業之間的動態優化。產業結構服務化成長過程,同時包含著制造業的先進化、高端化與服務業的現代化、國際化兩個過程。
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在特定的產業區域呈集群化發展特征,產業鏈條的運轉依靠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服務業的效率對整個鏈條的效率影響很大。制造業企業通過產業鏈重組,將一些企業內部職能部門轉移出去成為獨立經營單位,或者是不再使用由企業內部提供的資源或服務,轉而使用企業外部更加專業化的企業所提供的資源或服務,產業組織結構變革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創造了條件。
生產性服務業是生產者在生產服務業市場上購買的服務,是為生產、商務活動而非直接向個體消費者提供的服務。生產性服務也可理解為服務生產的外部化或者市場化,即企業內部的生產服務部門從企業分離和獨立出去的發展趨勢,分離和獨立的目的是降低生產費用,提高生產效率和企業經營的專業化程度。生產性服務企業和制造業也日趨融合。許多跨國企業已經認識到,要繼續保持企業高額利潤,只有向服務型企業轉型。制造型企業通過大規模地進入或兼并生產性服務企業來整合原有的業務,說明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傳統制造業融合的重要性。要拓展生產性服務業和豐富消費性服務業,同時要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領域,建立健全服務業標準體系,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引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創新融合。[5]
根據價值分配曲線(參見圖1),制造生產環節處于產品生產制造價值鏈的最低端,而為制造生產提供的售前和售后服務都處于價值鏈的高端;與同坐標中的總成本曲線、市場制約曲線比較后可以得出:發展處于制造生產前端和后端的現代制造服務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制造業和服務業創新融合的必經之路。[6]
當然,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也面臨一些問題,如綜合利用生產要素的能力較弱、產業集群發展滯后、產業配套和服務不足、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度不夠等。我國實現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要完善服務支撐體系,提高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度;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產業鏈的高端部分;[7]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的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夯實服務業發展基礎;不斷培育新興服務業的成長力,進一步增強服務業發展后勁;不斷提升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拓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發展模式。[8]

圖1 價值分配曲線示意圖
*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1&ZD142)、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項目編號:2013SJD630107)資助。
[1]劉志彪.發展現代生產者服務業與調整優化制造業結構[J].南京大學學報,2006(9):36-44.
[2]、[3]孫林巖.中國制造業發展戰略管理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343、427-428.
[4]王恕立,胡宗彪.中國服務業分行業生產率變遷及異質性考察[J].經濟研究,2012(4):15-27.
[5]李悅.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701-704.
[6]中國工程院“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咨詢研究項目組.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52.
[7]劉明宇,芮明杰,姚凱.生產性服務價值鏈嵌入與制造業升級的協同演進關系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8):66-75.
[8]唐德淼.基于中小企業融資金融產業風險的選擇[J].中國經貿,2010(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