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勇(貴州省福泉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貴州 福泉 550599)
腦梗死是一種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險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疾病譜的變化,腦梗死的發病率是上升的[1]。在腦梗死的發病因素中,高血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項[2]。選擇2010年5月~2012年5月6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就降壓治療對于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臨床意義做一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6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3.30±12.08)歲。所有患者均經CT或MRI診斷證明為腦梗死,且符合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中標示的診斷標準。要求患者在發病36 h內入院,發病前一般狀況可,無神經及精神系統嚴重疾病,心肺功能正常。以入選研究編號末位的奇偶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兩組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及高血壓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基礎治療與一般護理,觀察組患者增加血壓調控項目,依照歐洲與美國的中風指南,使其血壓始終維持在正常的范圍,如果患者血壓超過正常范圍,立刻行藥物干預。在本研究中,筆者主要采用了對腦灌注壓和血流影響較小的ACEI類降壓藥物。在患者康復期,也應盡量使患者血壓維持在上述范圍。本文研究指標包括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和心腦血管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在上述指標間的差異。
1.3 統計方法:所有數據經Epidata雙向核查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神經缺損情況的比較:使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對兩組患者起病1周和1個月時的神經功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起病1周和1個月時,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均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缺損情況的比較(x± s,分)
2.2 兩組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為檢測急性期降壓治療對腦梗死患者在康復期間并發癥及復發情況的影響,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康復期間發生的腦血管意外之間進行了隨訪。在本研究中,將凡是發生過1次腦血管意外者均歸為發生,將從未發生腦血管意外者歸為未發生。比較兩組患者腦血管意外發生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腦血管意外發生率(6.7%)低于對照組(4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85,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起病1周和1個月時,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均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進行降壓治療,可以保護患者腦神經功能免受損害,并加快病后患者腦神經功能的恢復速度。腦神經功能對于疾病康復的價值是毋容置疑的,降低神經功能損害、提高其恢復速度能有效降低疾病給患者帶去的痛苦,使患者盡快獲得主動康復的能力。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腦血管意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這是降壓治療保護腦神經功能作用的臨床體現。
[1] 黃一寧.無癥狀腦梗死的發病率[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21(11):643.
[2] 黃華云.腦梗死近期再發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