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誠
摘要: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它要求在中共的領導下,立足中國現狀基本國情,將經濟建設放于首位,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導下,致力于改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民主、文明、和諧的全面發展。“而特色社會主義是以‘民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因此,完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民生思想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文通過詳細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形成及發展歷程從而探索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民生思想體系。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發展創新
民生問題在改革開放后被逐漸提上了中國共產黨的議程,黨對民生問題的關注也在不斷地加強。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民生思想體系初步形成并且得到日益地完善和不斷地創新。民生思想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多種角度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更進一步。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形成
民生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經歷了生存、發展、和諧三個階段。在民生的生存階段,民生思想就已經初具雛形。民生主要涉及的是人們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生存狀況以及發展的潛力和能力及生活過程中對權益的保護等方面。社會主義的管理制度從層面上保障了民生的生存問題,社會生產的發展不僅可以解決民生方面的難題,而且還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從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曾將生產和生產關系提升到相同高度并進行統一的概括,社會的發展是解決民生基礎問題的重要關鍵點。”
民生的生存發展模式情況,既有優先的效率又有公平的發展,帶動停滯、緩慢的百姓一般的生活標準,民生的生存將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基礎和鋪墊,因此,社會經濟方面的發展得到的重視,同時公平作為社會本質的必然需求同樣得到了關注度,突顯出制度的優勢性。民生的生存基本目標是擺脫貧困、共同富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平穩的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發展
“從形成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民生思想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之初,主要是“以鄧小平的民生思想”為標志。它的形成時期正好處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因此初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地反映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民生的需要。加強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初步認識,從分析探索中挖掘其發展形態和規律,同時更改了共黨執政的新方案,得到進一步的規律認知,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層面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促進民生思想理論的成熟和發展。
第二個階段主要是以江澤民等中央領導人為核心更改的最新時代形式發展變化。“鄧小平民生思想”逐漸過渡到“江澤民民生思想”,經過不斷地完善,改革開放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發展,同時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江浙要求從全方面發展經濟體制,站在全面角度考察民生現狀及需求,從百姓生活的基本層抓起,關注百姓與教育、環保、醫療等各方機構的關系,用較為科學的方式方法解決相關問題,讓百姓的生活從全方位得到改善,同時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發展路線”。
第三個階段是胡錦濤同志通過研究討論鄧小平和江澤民提出的民生思想后,總結出的相對最為完善的民生思想體系,全方位結合二十一世紀我國出現的民生問題,形成“胡錦濤民生思想”體制,提出相對的“三觀”民生思想方向。胡錦濤要求,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與黨、國家意志互相聯系起來,完全尊重人民意志,將百姓的擁護度和支持率作為最高層的標準,堅持做到“以民為本”,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堅持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尤其是在農村財政金融政策方面的改革以及社會基本保障制度的完善。“農村問題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問題,農民能否幸福關系到國家的經濟能否全面地發展。作為農業大國,農村方面的保障是極其注重的方面。”
四、結束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在黨的帶領下在逐步向完全實現的方向邁進,在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依然要依靠“成熟”的民生思想帶動,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民生思想的發展則關系到我國改革發展的問題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提高。因此,加大民生的建設有利于社會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研究[A].2012(5).
[2]樊偉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及價值探析[A].2011(5).
[3]龐超.生存型?發展型?和諧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形成、創新與完善[J].改革與發展,2010(1).
[4]劉振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述評[J].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觀新西部.2011,(29):2-8.
[5]王延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研究[A].2010(6):1.
(作者單位:青海油田培訓中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