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晉
摘要: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集中凸顯,公共危機事件頻繁發生,群眾心理異常復雜,政府頻頻面臨輿論困境的考驗。隨著傳媒渠道空前增多的泛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傳播時速空前快捷,而且傳播主體空前泛化。本文在對當前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基礎上,對提升我國政府公共危機處理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轉型時期;政府;公共危機;問題;措施
一、轉型時期我國公共危機事件的現狀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政治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改革開放日益觸及到深層次的體制性問題,包括經濟、政治、法律和家庭在內的社會制度系統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變遷,在這變革過程中,利益和權利在不同主體間重新分配、轉移,形成諸多不穩定因素。在這些誘因的作用下,近年來我國似乎進入了突發公共事件的爆發期。比較著名的有常德特大殺人劫鈔案(2000年)、廣西南丹特大礦難(2001年)、全國非典事件(2003年)、阜陽毒奶粉事件(2004年)、禽流感疫情擴散(2005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新疆襲警事件(2008年)、河南伊川“3?31”特別重大煤礦事故(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2010年)、陜西幼兒園兇殺案(2010年)、“我爸是李剛”事件(2010年),等等。尤其是從2008年以來,全國性突發公共事件似乎呈井噴之勢。
在突發公共事件面前,個人的力量和作用是微弱的,需要動用社會力量、國家機器甚至是國際組織來解決相關問題。其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關鍵,不可缺失。判斷一個政府的執政傾向、執政能力和執政效率,通過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可以窺視。公共危機事件影響之大,危害之深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高效的公共危機管理能力,是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各級政府當前面臨的一個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
二、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
1.公共危機管理意識淡薄
2003年SARS未發生前,某些地方政府不知道公共危機的概念,公共危機管理意識嚴重缺乏。SARS發生后,國家雖然加大了危機教育和宣傳的力度,但從總體上來看,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不少地方政府存在著“重治輕防”的思想,公共危機管理意識淡薄.
2.各級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相對滯后
(1)公共危機管理機構設置不夠合理。面對各種各樣的公共危機事件,我國雖然在國務院也設立了應急管理辦公室,諸如防洪抗旱指揮部、黃河水利委等機構,但這些常設機構發揮的作用很有限,綜合協調功能發揮不足。
(2)公共危機信息傳播不公開、透明。我國一些地方政府面對突發公共事件,在信息的發布和公開方面,失分頗多,廣受世人詬病。
(3)公共危機管理保障機制不健全。
①政府的公共危機資源調度和整合能力相對不足。
②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
三、提升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對策
1.增強政府公關人員的公關意識
(1)各政府部門公務人員要轉變官本位思想,強化公共關系意識,要深刻認識到自身形象是政府整體形象的一部門,他們代表著政府的良好形象,始終堅持為公眾服務是政府的根本宗旨。
(2)要加強公務員的專業知識能力的提高。公共關系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政府公關人員不僅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對其他相關學科學習,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不能保守僵化、一成不變.
(3)要增強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公關意識,并加強公關人才的培訓。
2.重新設置公共關系機構,完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
(1)建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指揮控制中心。
(2)建立公共危機預警機制。
其實在“非典”危機之后,我國政府的各級各部門已經制定了大量的應急預案,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另外,政府部門與新媒體達成危機預警的共識,合作建立危機預警機制。
(3)政府應加強公共危機應急演練,提高公民危機意識。
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理性和普遍的公民危機意識是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基礎,是決定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3.提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應對策略
(1)建立公開、暢通、權威的公共危機信息溝通渠道。
(2)快速反應,高效處置,將危機損失最小化。
危機處置過程中,政府要盡可能掌握主動權,遵循真誠溝通、公眾利益至上的原則,采取靈活多變的措施,快速出擊、高效處置。危機發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高效處置,最大限度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盡快恢復社會秩序,將損失降到最低。同時,通過建立專業化的公共危機救援隊伍,利用其高度機動、快速反應的特點有效降低危機損失。
(3)發揮宏觀協調職能,最大限度整合社會資源。
①加強媒體聯動,形成輿論引導合力。
②培養意見領袖,引導輿情發展。培養政府部門的發言人、網絡評論員、專家學者及網絡論壇版主、知名博客博主成為意見領袖,是危機處置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4.做好善后管理工作,提升政府形象
在危機結束后,要通過網絡媒體發布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信息和善后措施,以安撫民心。政府應對誘發公共發生事件發生的原因、公共危機事件處置經過以及善后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細致梳理,總結經驗教訓。
從而建立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彼此信任的基礎上,維護公共利益、社會利益、公民利益,協調政府與公眾關系,真正樹立政府的良好信譽和形象。
參考文獻
[1][英]約翰·洛克.政府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22.
[2][法]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34.
[3]施拉姆·波特.傳播學概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276.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