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天津市第二醫院內分泌科,天津 300141)
2型糖尿病是一旦發病需長期用藥并限制飲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常用的胰島素、格列美脲等降糖藥物均具有增加體質量,導致低血糖等風險,因此影響臨床用藥及治療效果〔1〕。近年來,臨床上開始使用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進行治療,不僅確保了療效,而且減少了體質量變化,降低了低血糖等風險,從而提高了藥物的依從性,受到臨床醫患的認可〔2〕。本文分析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的療效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8例,觀察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60~78(平均65.8)歲;病程3~7(平均4.6)年;入院體質量指數(BMI)31~36(平均34.5)kg/m2;服用降糖藥物后糖化血紅蛋白7.2% ~11.4%(平均9.8)%;對照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61~76(平均66.3)歲;病程4~8(平均4.9)年;入院BMI 30~35(平均34.2)kg/m2;服用降糖藥物后糖化血紅蛋白7.0% ~11.2%(平均10.6%)。兩組性別、年齡、BMI及糖化血紅蛋白等,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格列美脲聯合二甲雙胍,格列美脲:重慶康刻爾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0800,2 mg/片;二甲雙胍:石家莊科迪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3020853,250 mg/片;導入期:患者停用原用的降糖藥物,按照2片/d口服給予二甲雙胍片,按每周日增加2片加大給藥量,持續3 w,待藥量增加至8片/d后維持藥量,連續給藥3 w〔3〕;治療期:按照2片/d的劑量口服給予格列美脲片,同時按1 g/次,2次/d的劑量口服二甲雙胍片。觀察組使用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利拉魯肽: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J20110026,3 ml:18 mg;導入期:參照對照組操作進行;治療期:按照1.8 mg/d的劑量肌肉注射利拉魯肽注射液〔4〕。連續治療10 w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療效評價標準 ①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或恢復正常;經檢測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控制到理想范圍;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下降幅度超過20%,糖化血紅蛋白值較治療前下降超過10%,但未達到正常標準;③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有改善,但未達到有效標準;或無明顯變化。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5.1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1 療效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82.4%,顯效15例,有效13例)略低于對照組(85.3%,顯效17例,有效12例)(P>0.05)。
2.2 兩組用藥安全性比較 觀察組用藥安全性比對照組有優勢(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用藥安全性比較〔n(%),n=34〕
2.3 兩組血糖和收縮壓變化程度比較 觀察組收縮壓下降3.9~4.79(平均 4.2)mmHg;對照組下降 1.8~2.9(平均2.3)mmHg;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觀察組血糖降低0.17~0.63(平均0.46)mmol/L,較對照組〔0.57~1.86(平均0.88)mmol/L〕有顯著優勢(P<0.05)。觀察組體質量平均下降1.45 kg;對照組平均增加4.27 kg;觀察組有顯著優勢(P<0.05)。
臨床上常用的降糖藥物雖然具有較好療效,但因藥物毒副作用和長期用藥常出現低血糖、體質量增加等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痛苦,影響用藥的臨床療效和依從性〔5〕。利拉魯肽是一種新型的GLP-1受體激動劑,具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本研究證實,使用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治療16 w,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其療效與傳統藥物無顯著差異,而發生低血糖事件、收縮壓改善及體質量變化程度均較格列美脲有顯著優勢。因此利拉魯肽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具有較好的安全性〔6〕。
1 陳 忻,翟所迪.利拉魯肽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研究現狀〔J〕.中國藥學雜志,2011;12(21):243-4.
2 楊 敏,孫 剛,萬 瑩,等.格列美脲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9;22(13):321-2.
3 王慧娟,秉 戟.格列美脲或瑞格列奈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58例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2(13):258-9.
4 潘長玉.2型糖尿病早期應用利拉魯肽的益處〔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8(4):356-7.
5 姚 曄.格列美脲聯合鹽酸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16(2):189-90.
6 榮佐民.格列美脲與二甲雙胍聯合應用治療2型糖尿病68例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2;25(7):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