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生,張偉亮(廣東省普寧市人民醫院,廣東 揭陽 515300)
肌原性大便失禁患兒的致病原因通常為肛門直腸畸形糾正術后并發癥。由于手術本身可導致組織的破壞和身體的創傷,這會影響治療的整體效果[1]。術后可導致患兒大便失禁,因此,實施細致的治療措施,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宣教指導,為患兒進行細心的心理疏導,做好盆底肌訓練的配合工作,使患兒以最佳身心狀態積極治療是醫務人員應高度重視的[2]。2009年6月~2012年6月對肌原性大便失禁患兒進行盆底肌訓練指導,收到了較好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住的小兒肌原性大便失禁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11歲,平均(7.05±2.05)歲。所有患者均曾經接受肛門直腸畸形糾正術。根據是否堅持盆底肌訓練分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在住院期間應用生物反饋訓練儀器進行盆底肌和肛門括約肌的生物反饋訓練,由于大多數患兒及家長對此存在思想顧慮,首先應向患兒及家長講解施行盆底肌訓練的有效性,減輕患兒的心理負擔,使患兒保持積極心態配合治療。訓練姿勢為側臥,在肛門處插入肛門塞電極,通過觀察盆底肌收縮轉化的電信號掌握收縮情況,總結每次收縮情況,根據訓練目標,設置肛門肌肉反應時間,調整收縮強度及持續收縮時間,并根據收縮情況及時調整盆底肌收縮的力量,調整至合適的力度。患兒及家屬可通過顯示器上的信號了解盆底肌收縮的情況,逐步加強盆底收縮的時間和強度,以盡可能達到設定的目標,從而有效地進行盆底肌的訓練,出院后根據前期生物反饋訓練確定的力度進行自主訓練,也可反復仰臥抬臀訓練,具體方法是患兒仰臥在床上,上肢平放在軀體兩側,軀體伸直,向上抬高臀部,堅持一段時間后再放平臀部放松,然后反復繼續上述動作,每個動作持續時間和每天的訓練量因人而異,隨著時間延長逐漸增加抬臀持續時間和抬臀次數,不可減小訓練量,每個月到醫院進行一次儀器訓練和評估。
1.3 效果評價:分別從肛管壓力、肛門功能評分兩方面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其中肛管壓力包括收縮壓和靜息壓[3]。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6.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肛管壓力狀況比較:觀察組患兒的收縮壓和靜息壓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患兒的收縮壓和靜息壓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肛管壓力的比較(±s,mm Hg)

表1 兩組肛管壓力的比較(±s,mm Hg)
注:1 mm Hg=0.1333 kPa
組別 例數 收縮壓 靜息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2 83.67±2.97 106.61±11.89 14.25±3.72 20.65±4.02對照組 30 81.42±2.53 101.47±11.04 13.16±2.84 13.84±1.86
2.2 兩組肛門功能評分:治療前兩組患兒肛門功能臨床得分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有所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肛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肛門功能比較(±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2 3.25±0.42 4.92±0.47對照組 30 3.23±0.45 3.91±0.50
目前,治療小兒肛門直腸畸形的方法是肛門糾正術,手術作為一種應激原,可使患兒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等消極心理,術后早期肛門括約肌多有不同程度損傷,刀口的疼痛、及心理因素常可導致小兒肌原性大便失禁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就醫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從單純的疾病治療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治療[4]。可見,患兒就醫不僅要求醫師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也需要更細致周到的服務[5]。醫護人員向患兒及家屬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提高患兒及家屬對于疾病的理解程度,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講解盆底肌功能訓練的重要性。生物反饋訓練實際是輔助盆底肌收縮的訓練,將盆底肌收縮的情況轉化為信號,使患兒在信號的指導下掌握正確的收縮方法,使患兒在沒有長期住院的條件下,在家中自行訓練。指導患兒在腸蠕動恢復和肛門排氣后進行規律的肛門提縮練習,呼氣時放松肛門括約肌,吸氣時提縮肛門括約肌持續30 s,反復5~l0次,3~5次/d。以減少靜脈的淤血和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肛門括約肌的彈性和收縮力,加強控便能力,為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奠定基礎[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收縮壓和靜息壓相當,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收縮壓和靜息壓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肛門功能評分均有所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7]。這一結果提示,盆底肌訓練能有效提高患兒的肛門收縮壓、靜息壓及肛門的功能評分,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患兒的排便功能,應持之以恒的訓練。綜上所述,由于手術會或多或少的影響患兒的生理功能,在患兒住院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給予適當的語言安慰和鼓勵,改善患者情緒,促進患者的心理康復。同時給予患者相關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后,要及時引導患者加強肛門括約肌以及膀胱功能的訓練,盆底肌訓練在小兒肌原性大便失禁中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影響,對患兒在傳統治療基礎上進行盆底肌訓練,能夠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提高治療依從性,以便患者能盡早、較好的恢復排便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1] 袁正偉,吉士俊,王維林,等.先天性肛門閉鎖術后大便失禁的生物反饋治療[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9,20(5):267.
[2] 劉貴林,高艷華,李浩宇,等.去神經帶血管股薄肌移植肛門外括約肌成形術治療兒童肛門失禁[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1,12(1):1.
[3] 李 正,王練英,王維林,等.先天性無肛術后遠期排便功能綜合評定[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90,11(5):283.
[4] 肖元宏,劉貴磷,劉洲祿,等.生物反饋訓練對兒童肛門損傷括約肌重建的療效觀察[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0,28(2):97.
[5] 鄭美春,溫詠珊,王玲燕,等.對中低位直腸癌保肛術患者實施盆底肌肉鍛煉改善排便功能的護理[J].當代醫學,2009,15(36):107.
[6] 孫小兵,王若義,李殿國,等.肛門外括約肌重建術后盆底肌訓練的臨床意義[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0,31(9):669.
[7] 朱德力,張 麗,王若義,等.盆底肌訓練治療小兒肌原性大便失禁的臨床評價[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8,29(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