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雪梅(廣西南寧市第八人民醫(yī)院外二科,廣西 南寧 530001)
自發(fā)性氣胸是臨床常見的急癥之一,胸腔閉式引流是自發(fā)性氣胸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留置胸腔引流管后通常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以盡早排出胸腔內(nèi)的積氣,恢復胸腔內(nèi)負壓,促使患側肺復張,防止感染。對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76例自發(fā)性氣胸的患者根據(jù)采用縮唇式呼吸法和吹氣球呼吸訓練法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后的呼吸訓練,對兩種呼吸訓練法進行護理觀察及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自發(fā)性氣胸患者76例,男72例,女4例,年齡18~39歲,平均25.4歲。肺壓縮>30%,均需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隨機分為觀察組(吹氣球呼吸訓練)39例和對照組(縮唇式呼吸法)37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和肺壓縮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在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后第2天開始練習。常規(guī)取半臥位,臥床休息,吸氧2~4 L/min,并與抗生素預防感染。在進行呼吸訓練前先評估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情況,有部分患者在留置引流管的24~48 h內(nèi)感傷口疼痛,不敢進行呼吸訓練,這時可采用放松療法達到肌肉松弛,心理放松的目的,可減輕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引起的疼痛不適[1]。觀察組吹氣球呼吸訓練法:囑患者先深吸氣,緩慢勻速將氣球吹起,吹的過程中注意不要漏氣,將氣球吹至直徑5~20 cm,反復進行,3~5次/min,每次訓練10~15 min,每天訓練3~4次。對照組縮唇式呼吸法:囑患者以鼻吸氣,在呼氣時,收腹,胸部稍前傾,口唇縮成吹口哨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型緩慢呼出,吸呼比1:2~3,盡量做到深吸慢呼,縮唇以感到不費力為度。4~6次/min,每次訓練10~15 min,滅天訓練3~4次。護士在呼吸訓練過程中進行指導,并注意觀察有無胸痛,呼吸困難,氣緊等癥狀,觀察水封瓶內(nèi)氣泡溢出和水柱波動情況,同時要妥善固定及安置胸腔引流管防止導管脫出。
1.3 觀察指標:當水封瓶內(nèi)已無氣泡溢出,水柱無明顯波動,患者自覺癥狀好轉,經(jīng)X線復查示肺復張良好,胸腔內(nèi)無積液積氣即可拔管。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6.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種呼吸訓練法的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種呼吸訓練法的結果比較
自發(fā)性氣胸治療的目的是使萎陷的肺組織迅速而完全的復張,恢復肺功能和預防復發(fā)。胸腔閉式引流術是臨床治療自發(fā)性氣胸最常用的方法。術后有效的呼吸功能訓練,能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兩種呼吸訓練法都是通過減慢呼吸頻率,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氣量以達到減少殘氣量,改善缺氧狀態(tài),促進肺復張。吹氣球呼吸訓練法與縮唇式呼吸法相比,采用吹氣球呼吸訓練法的患者在術后平均留置引流管的時間和平均術后住院時間均較縮唇組短,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筆者認為,吹氣球訓練法有以下優(yōu)點:①所采用的訓練方法簡單易學,有練習的趣味性,患者容易掌握。②當患者在向氣球吹氣的過程中可以量力而行,并可以觀察到水封瓶內(nèi)因肺膨脹有氣泡溢出的現(xiàn)象,增強了對治療及預后的信心。③吹氣球法是直接升高肺不張?zhí)幹夤軆?nèi)的壓力。在肺自主膨脹的同時,加大胸腔內(nèi)的壓力,使胸腔內(nèi)壓力由負壓變正壓,從而排出胸腔內(nèi)殘留氣體,進一步促進肺復張[2]。能更好的達到治療目的,減輕患者的痛苦。呼吸鍛煉作為肺康復治療的方法之一,是醫(yī)療體育的一種形式。吹氣球訓練法可作為自發(fā)性氣胸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后的康復護理手段。
[1] 劉世梅,薄紅梅,曲 寧.護理干預對青壯年自發(fā)性氣胸術后疼痛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1):82.
[2] 吳家會.吹氣球呼吸訓練法在胸腔鏡治療自發(fā)性氣胸術后的應用探討[J].重慶醫(yī)學,2007,36(24):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