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萍 王 杉
1.浙江省義烏市中心醫院,浙江義烏 322000;2.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北京 100871
腹部手術在患者受到外傷或自然疾病時是一種必要有效的手術方式,包括三種基本類型的腹部手術:闌尾切除術、剖腹探查術和腹腔鏡。腹部手術患者由于術后需臥床休息,胃腸蠕動減少導致胃腸功能得不到及時恢復,容易使毒素被吸收,易產生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癥,對患者的術后恢復產生了不利影響[1-2]。因此對手術過程和術后護理工作提出了要求。系統化的護理干預在許多臨床疾病的臨床治療和恢復中起到顯著的療效,能緩解患者對于手術的焦慮心理,且在腹部手術中也有很大的應用空間。傳統上腸胃功能恢復的評價指標為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3]。本研究旨在觀察并評價系統化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抽取義烏市中心醫院2008年3月~2013年2月行腹部手術患者160例,無心血管及肺部疾病。其中男 92 例,女 68 例;年齡 27~63 歲,平均(38.2±10.7)歲;胃大部切除67例,胃腸修補38例,右半結腸切除29例,左半結腸切除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硬膜外局部麻醉。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男47例,女 33 例,年齡 29~61 歲,平均(37.6±12.2)歲;對照組男 45 例,女 35 例,年齡 27~63 歲,平均(38.3±10.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實驗組術后均實施系統護理干預;而對照組僅采取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
1.2.1 常規護理
采用常規護理法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術前及術后均沒有對早期活動進行講解及指導,沒有及時掌握患者心理變化,但同樣在手術24 h后對患者進行擦浴,并用熱水每晚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配合遠紅外線理療法和腹部按摩法進行腹部理療,以促進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4]。
1.2.2 系統化護理
1.2.2.1 健康教育 為患者講解腹部手術的原理和應用情況、其在各種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所具有的優勢、手術預期達到的療效和患者術后的注意事項。將腹部手術知識做成精美的小冊子發放給每位患者,讓他們自己通過閱讀和醫護人員的介紹,真正在心理上接受腹部手術,減少其因不了解手術方式而引起的焦慮和擔憂。通過認真仔細的健康教育,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手術和醫療花費所帶來的心理負擔和壓力,研究顯示在一些疾病的術后護理中對患者的療效有推進作用。
1.2.2.2 舒適護理 腹部手術雖然具有創傷小的特點,但由于仍然是一種應激性的手術,也會在手術部位形成創傷,因此難免給患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小的負擔,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所以醫護人員的護理質量顯得尤其重要。一切護理工作的開展都應該以患者的舒適為宗旨。從手術療效上開導患者,使其心情順暢,放下心理壓力。病房要注意清潔,物品擺放和諧有序,使人心情愉悅。與患者交流時注意語氣溫和、表情豐富和態度謙恭,讓患者隨時得到護士的真誠幫助和呵護。
1.2.2.3 腹部按摩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術后第1天護士開始為其行背部穴位按摩。操作方法:患者側臥,操作者雙手張開以雙拇指為重心從患者第1胸椎開始,按摩由棘突向外旁開5 cm依次向下直到第4骶椎旁開5 cm止[5]。自上而下反復按摩10次,然后揉摩腰背至雙肩5次。術后第2天早上和晚間據此各護理1次。根據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再做相應調整。
1.2.2.4 術后早期活動及飲食指導 腹部手術后適當的活動對患者的恢復意義重大,如果術后身體一直處于靜止狀態,極易引起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因此,應該指導患者進行適當有效的術后活動。當術后生命體征平穩后,主管護士對患者術后活動的原則和注意事項進行詳細指導和示范,先進行床上翻身活動,術后第1天床上坐起,后腹腔鏡手術未完全破壞腎周的支持組織,一般術后第2天可下床活動[6]。第1次下床活動都由主管護士指導陪同,解除患者對活動的焦慮、緊張情緒[7]。飲食方面,術后6 h給予流食,如米湯、藕湯等低能、低糖同時不產氣的食物。
對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指標進行統計后對比分析;并根據患者的上述指標對其腸胃功能恢復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同時護理工作完成后,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讓患者對接受的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統計結果用來評價兩組護理方式對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
以腸鳴音恢復時間的早晚作為評價標準,24 h內為恢復好,24~48 h為恢復良好,48 h以上為恢復差。恢復率=(好+良好)/總例數×100%。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指標進行監測和記錄,結果顯示,實驗組首次排氣時間為(23.7±2.1)h,而對照組用時(32.4±4.7)h;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為(15.4±2.7)h,對照組為(23.7±6.9)h;實驗組首次排便時間為(36.1±5.7)h,對照組為(47.4±6.3)h;上述比較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系統護理干預能使腹部手術患者的胃腸功能得到更快速的恢復。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指標比較(h,±s)

表1 兩組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指標比較(h,±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實驗組對照組80 80 23.7±2.1*32.4±4.7 15.4±2.7*23.7±6.9 36.1±5.7*47.4±6.3組別 例數 首次排氣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實驗組患者綜合評價,好59例,良好18例,差3例,恢復率為96.3%,對照組患者綜合評價,好28例,良好36例,差16例,恢復率為80.0%。兩組患者恢復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腸胃功能恢復綜合評價比較(例)
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服務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對問卷調查反饋的數據分析,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45例,比較滿意30例,不滿意5例,總體滿意度93.8%;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32例,比較滿意31例,不滿意17例,總體滿意度7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患者對系統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和認可度更高。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調查比較(例)
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是腹部手術術后的一個重要過程,術后早期活動能增強體內臟器代謝能力,提高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對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起重要促進作用[8]。同樣對腹部按摩可加速胃腸血運,刺激胃腸神經使胃腸蠕動反射性增強,使氣體早日排出[9]。術后腹部紅外線理療通過對皮膚感受器的刺激,起到調節腰骶部神經和促使腹部毛細血管擴張的作用,加速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從而達到促進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作用[10-11]。系統化的護理干預在許多臨床疾病的臨床治療和恢復中起到顯著的療效,能緩解患者對于手術的焦慮心理,且在腹部手術中也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本研究旨在觀察并評價系統化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的效果。本研究抽取行腹部手術患者16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實驗組術后實施系統化的護理干預,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通過對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指標進行監測和記錄,結果顯示,實驗組首次排氣時間為(23.7±2.1)h,而對照組用時(32.4±4.7)h;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為(15.4±2.7)h,對照組為(23.7±6.9)h;實驗組首次排便時間為(36.1±5.7)h,對照組為(47.4±6.3)h;實驗組患者綜合評價,好59例,良好18例,差3例,恢復率為96.3%,對照組患者綜合評價,好28例,良好36例,差16例,恢復率為80.0%;且實驗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93.8%(75/80),對照組的患者滿意率為78.8%(63/80);上述比較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結果提示,系統護理干預能更快地使腹部手術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且患者滿意度高,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腹部手術越來越普遍,相應的有效護理是患者術后恢復的保障。系統化的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對新型手術的焦慮和恐懼心理,通過護理人員的詳細介紹,患者能很好地配合醫生的工作,提高疾病治療的效率,迅速恢復身體功能。腹部手術后,采取系統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患者腸胃功能和其他功能恢復的重要舉措。
綜上所述,隨著醫療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各種便利高效的醫療技術的使用再配合系統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將使腹部手術患者在身心和經濟負擔方面得到極大程度的緩解。
[1]Finlayson E,Wang L,Landefeld CS,et al.Major abdominal surgery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a national study[J].Annals of Surgery,2011,254(6):921-926.
[2]劉華麗,劉叢叢,胡婧,等.腹部手術后針刺穴位對胃腸功能影響的護理觀察[J].西南國防醫藥,2010,20(12):1360-1361.
[3]吳勝芳.舒適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4):3830-3831.
[4]楊潔,于穎,田紅,等.強化功能鍛煉伴腹部按摩對腹部手術后病人胃腸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8,22(17):1558.
[5]Kawasaki N,Suzuki Y,Nakayoshi T,et al.Early post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is useful for recovering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nd maintain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J].Surgery Today,2009,39(3):225-230.
[6]楊輝.兩種不同護理方法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9):158,161.
[7]齊有菊,史秀清.兩種不同護理方法對胃腸道手術患者腸蠕動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7):35-36.
[8]劉永俠.兩種不同護理方法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2):318.
[9]譚李軍,尹秀芬.腹部手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9):114-116.
[10]董華喜,原桂榮.飲食刺激法對婦科經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探討[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18(2):109.
[11]李玉宏.腹部手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