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趙秉祥 (江蘇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南京 212000)
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其為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據調查發現,急性期的死亡率上達30%,臨床醫學上將其與腫瘤、冠心病稱為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腦出血的病發特點為起病突然、病情變化無常、速度快、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腦出血疾病倘若治療不及時,將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家庭負擔[1]?,F針對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共收治56例急性腦出血患者進行分析,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而總結臨床意義和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共收治56例急性腦出血患者,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齡分布區間為24~73歲,平均(53.2±2.4)歲。經過醫務人員的嚴格診斷,腦CT檢查顯示56例患者均屬于急性腦出血疾病,并且均符合臨床醫學上的疾病診斷標準。經檢查發現患者的出血部位主要為11例右基底節區,16例左基底節區,8例頂葉出血,9例丘腦出血,4例內囊及腦室出血,5例額葉出血,3例硬腦膜下出血。出血量資料顯示:5例<10 ml,9例屬于11~20 ml,14例屬于21~30 ml,21例屬于31 ~40 ml,7 例屬于41 ~55 ml。根據住院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6例重型(31~45分),27例中型(16~30分),13例輕型(0~15分)。該研究已征得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的同意,并已簽署知情書。我院為研究結果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故一致同意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為2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醫治療。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類型、病情程度和出血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方法:2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西醫一般指標,主要包括:叮囑患者臥床休息,確保呼吸系統暢通,避免脫水、腦水腫、血壓升高和抗感染等現象發生,同時給予患者利尿劑與20%的甘露醇治療。幫助患者定期更換體位或者移動體位,實施常規的壓瘡護理,進行物理降溫,保持水電解質的平衡,避免并發癥的出現。
28例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中藥劑量為15 g丹參、10 g水蛭、9 g生大黃、9 g三七、6 g川芎、6 g紅花、15g赤芍、9 g牛膝、6 g當歸、15 g川貝、9 g膽星和20 ml鮮竹瀝,每天煎服1次,200 ml/次。針對意志障礙或者吞咽困難的患者,每口服15劑則進行1次CT檢查。醫務人員每天需定時檢查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并進行詳細記錄。
1.3 效果指標:按照臨床醫學上的腦血管的療效標準,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內容:①顯效:經過臨床治療后,頭暈、頭痛和嘔吐等臨床表現明顯消除,患者能夠生活自理;②有效:經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頭暈、頭痛和嘔吐等臨床表現明顯好轉,患者能夠緩慢行走,生活基本可完成自理;③無效:經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者病情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全部患者的數據資料均采取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計量數據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t檢驗,倘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2.1 臨床效果:經過我院的臨床試驗證明,試驗組相對于對照組臨床效果更佳,試驗組顯效17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8%;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經過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對比[例(%)]
2.2 臨床不良反應:經過臨床資料顯示,試驗組部分患者于服藥2~4劑后出現腹瀉癥狀,醫務人員及時降低患者生大黃的劑量,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于1~2 d后逐漸消除。
腦出血患者的發病機制與腦水腫、血腫有著較大的關系。因此,腦出血急性期治療方法主要為幫助血腫吸收,減少顱內壓與血壓,有效地抑制腦水腫的變化,提升患者腦部血液循環情況,進而恢復神經功能[3]。急性腦出血屬于中醫學“中風”疾病的范圍,中醫機制為痰濕內盛和陰陽嚴重失調,導致驟時產生氣血紊亂,肝陽擾動。按照中醫理論進行探究,腦出血屬于離經之血,應該適應“治血者必先祛瘀”、“離經之血便是瘀”為原則,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
綜上所述,我院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出血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雖由于藥劑量的問題導致部分患者出現腹瀉癥狀,但經過醫務人員的及時處理后,患者的總有效率達到92.8%,故值得臨床推廣。
[1] 方愛娟.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出血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2,27(6):1200.
[2] 武文興.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4):542.
[3] 劉鳳華,榮 陽,榮根滿.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出血[J]. 中國當代醫藥,2010,1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