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蕊,原永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藥劑科,上海 201999)
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應用不斷增加,其藥品不良反應(ADR)也日漸增多。為了解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的特點,筆者篩選了我院2011年321例ADR報告中和抗菌藥物相關的ADR進行統計分析,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根據我院上傳國家藥品不良反應檢測網2011年全年不良反應進行篩選處理,并通過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進行歸類統計分析。利用回顧性分析法,統計所有抗菌藥物相關ADR患者的年齡、性別、涉及藥物、給藥方式、原患疾病及臨床表現等。通過Execl表格計算各類構成比,并進行關聯性比較。
各年齡組中,低于14歲的患者ADR發生率最高,高于69歲的患者最低,女性患者發生ADR的總人數多于男性。詳見表1。

表1 ADR患者年齡及性別分布
用藥后發生ADR概率最高的是原患呼吸系統感染,其次是其他不明原因的疾患。詳見表2。

表2 使用抗菌藥物者原患疾病統計表
抗菌藥物ADR報告的主要損害部位為皮膚,其次是胃腸道,全身性傷害排位第三。詳見表3。

表3 ADR報告的損害部位和主要臨床表現
抗菌藥物ADR報告的藥品種類中,頭孢類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為喹諾酮類和林可酰胺類。詳見表4。
世界衛生組織對12個發展中國家的研究顯示,患者門診不必要抗菌藥使用比例高達25% ~75%[1]。而在我國,不規范管理導致患者能輕易獲得抗菌藥物,相關知識缺乏導致醫務人員錯誤使用抗菌藥物。這些都使ADR發生的機率增加,輕則損害患者的生理機能,重則致殘致死。為了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衛生部出臺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上海市頒布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實施細則(試行)及《上海市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目錄》等相關法律法規。其目的在于控制抗菌藥物的濫用,減少因濫用而導致的不良反應,更為了讓人類不要因為抗菌藥物的濫用導致未來無藥可用。

表4 ADR報告涉及的藥品種類及構成比
年齡因素:由表1可見,年齡低于14歲的少年兒童是抗菌藥物ADR發生的主要人群,這種現象可能和年齡有關,適合14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使用的抗菌藥物種類并不多。如喹諾酮類藥物一般禁用于發育期的青少年。按每天每1 kg體重100mg給幼犬口服諾氟沙星時發現,其軟骨部分藥物消除很慢,關節活動有暫時性障礙;3~4月齡和8月齡的幼犬用每天每1 kg體重80 mg的氧氟沙星后,關節軟骨組織出現糜爛、水泡樣變性。喹諾酮的軟骨毒性與年齡、藥物劑量相關,即年齡越小,用藥后軟骨毒性出現越快、表現越重;劑量越大,軟骨毒性發生率越高[2]。《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明確指出,該類藥物應盡量避免小兒使用,臨床確有明確指征并無其他更安全的藥物可選用時,方可使用該類藥物。使用過程中需觀察不良反應,有條件者可做血藥濃度監測,根據檢測結果個性化用藥[3]。
性別因素:表1中,除了小于14歲年齡組和大于69歲年齡組里的抗菌藥物ADR報告的女性患者數量低于男性患者,其余年齡組均為女性患者數量高于男性患者。女性一般體重較男性為輕,肌肉較男性少,用藥量相同時作用可能有強弱之別。女性體內脂肪所占比例較男性大,脂溶性藥物的分布也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女性還有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問題。另外有一個問題值得強調,許多育齡女性經常應用口服避孕藥。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抗菌藥物在女性體內產生的作用不同于男性。某些口服避孕藥有藥酶抑制作用或誘導作用,可以影響諸如頭孢類、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的代謝清除過程[4]。由此可見,女性的特殊生理因素導致了ADR病例高于男性,也提示臨床在使用抗菌藥物的同時,應全面評價女性是否真正適合使用該類藥物。
不合理用藥:在這117例抗菌藥物ADR報告中,頭孢類50例,占42.74%,位居排行榜首。匯總發現,很多此類藥物的ADR患者有青霉素過敏史。一些醫生認為有青霉素過敏史的患者不能使用青霉素類的抗菌藥物,故一旦感染應首選頭孢類抗菌藥物。臨床試驗表明,大多數頭孢類抗菌藥物都與青霉素類有交叉過敏的可能。兩類抗生素形成抗原或多價半抗原時,抗原決定簇中由β-內酰胺環形成的新抗體結合位點是交叉過敏反應的重要抗體結合位點,β-內酰胺環結構是交叉過敏反應的結構基礎[5]。在所有收集的抗菌藥物ADR中,喹諾酮類藥物也不可小覷。我院使用的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中,以氟喹諾酮類劑型最多,使用頻率最高,而該類藥物ADR的發生也最為頻繁。臨床大量研究發現,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除了與前面已經提及的年齡因素有關,尚與用藥種類及患者肝腎功能、原發疾病、既往藥物過敏史等有關[6-7]。臨床用藥時,應注意使用該類藥物的病患應盡量延長輸液時間,以減少ADR的發生,并密切觀察聯合用藥后患者的反應。雖然林可酰胺類抗菌藥物ADR的總數沒有超過喹諾酮類,但值得關注的是,其中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的ADR總數超越了任何一種喹諾酮類單一品種的ADR總數。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為克林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敗血癥、呼吸道感染、五官感染及軟組織感染,尤其適用于耐青霉素和紅霉素而對本品敏感的細菌感染,以及對青霉素過敏的患者,也用于厭氧菌感染。由于其不用做皮膚過敏試驗,成為我院臨床對青霉素類及頭孢類均有過敏史患者的首選藥物。也正是因為其不需做皮膚過敏試驗,也被廣泛濫用。在117例ADR報告中,最嚴重的1例致過敏性休克的患者就是使用了該藥物。該藥物可致無任何藥物食物過敏史的病患過敏性休克,但原因尚待研究[8]。
上述研究表明,雖然我院依然執行了各項法律法規以使抗菌藥物的使用走上經濟、合理、高效的軌道,但仍然有各種各樣的臨床問題需要解決。臨床用藥仍應加強管理的手段和力度,盡量避免抗菌藥物ADR的發生。做好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及時上報、及時分析也可輔助臨床科室合理用藥,避免ADR的重復發生。
[1]Mcconnell J.European action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J].Lacent,2001,358(9 295):1 787.
[2]陳 暉,白志榮.感染性疾病患兒門診輸液臨床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2,17(2):1 163.
[3]梁 雁,魯云蘭.兒童藥物不良反應及相關因素[J].兒科藥學雜志,2008,14(3):9 - 11.
[4]李 艷,劉長庭,鄧笑偉.常用抗菌藥物對L1、L2酶的誘導及兩種酶的調控關系[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8,4(5):44-46.
[5]胡昌勤,趙建西,金少鴻,等.頭孢菌素和青霉素交叉過敏反應的結構基礎探討[J].中國抗生素雜志,1991,4(3):26-27.
[6]王亞娟.氟喹諾酮藥物結構改造與抗菌活性研究新進展[J].河北化工,2011,34(6):12 -14.
[7]陳 靜.72例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分析與應對策略[J].中國藥業,2011,20(21):56 -57.
[8]金梅花.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致過敏性休克1例[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8(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