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武 邢運凱 李博興 孫國棟 駱 潔
(河北省任丘市會戰中道任丘市中醫院,任丘,062550)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該病臨床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截肢率和病死率較高,嚴重威脅著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觀察益氣活血通絡中藥口服加薰洗的方法,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臨床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20例觀察病例均來自我院糖尿病專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的患者。經中醫辨證均有氣陰兩虛,脈絡瘀阻。采用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方法,通過查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組,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77歲,平均62.3歲。糖尿病病程最長23年,最短2年,平均8年。下肢病變病程最長7年,最短1.5個月,平均1.7年。對照組共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8歲,平均64.1歲。糖尿病病程最長20年,最短1.5年,平均7年。下肢病變病程最長9年,最短1個月,平均2.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指標
1.2.1 臨床癥狀及體征 觀察治療前后患肢皮膚溫度、皮膚色澤、疼痛程度、跛行指數。
1.2.2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治療前后使用 觀察下肢動脈硬化分級,股淺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的血管內徑及血流量等。本研究采用日本阿洛卡公司生產的SSD-ɑ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量股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平均瞬時流速,及各動脈段內徑,連續測量3個頻譜取均值,各參數均由儀器電子計算機自動得出。
1.3 診療標準 采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病專業委員會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癥診斷及療效標準(草案)。
1.3.1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疼痛程度明顯減輕,皮膚顏色、溫度、跛行指數均有明顯好轉。有效:疼痛程度好轉,但肢體溫度、皮膚顏色、跛行指數略有改善或改善不明顯。無效:癥狀特征改善不明顯。
1.3.2 彩超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動脈峰值流速>70%。有效:動脈峰值流速>30%。無效:動脈峰值流速<30%。
全部患者均經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糖尿病常規治療,使血糖基本穩定在正常范圍(空腹血糖 <8.0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 <10 mmol/L,HbA1C<7.5%)。
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并靜點紅花注射液15 mL,每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總共3個療程。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1)加用自擬中藥益氣活血通絡湯口服,藥物組成:黃芪30 g,黨參15 g,茯苓10 g,當歸15 g,丹參20 g,雞血藤20 g,桑枝10 g,桃仁 10 g,地龍 10 g,水蛭 10 g,炙穿山甲 5 g,甘草6 g,陽虛四肢發涼者加干姜10 g,桂枝10 g;瘀而化熱者加金銀花30 g,玄參20 g,生地黃20 g;氣滯而痛者加制川烏9 g(先煎30 min),干姜20 g,制乳香10 g,制沒藥10 g,川楝子10 g。用法:水煎服(普通煎法),1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2)加用中藥熏洗方局部熏治泡洗,藥物組成:丹參20 g,桑枝 10 g,桃仁 10 g,地龍 10 g,水蛭 10 g。局部麻木冷痛,膚色暗紅、青紫,皮溫下降者加桂枝10 g,細辛10 g,川烏10 g,草烏10 g,紅花10 g;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者加金銀花20 g,黃柏20 g,大黃10 g,生地黃10 g,元明粉10 g。用法:加水煎成藥液2 500 mL薰洗,2次/d,每次30 min。1個月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4.1 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2 組療效對比(例)
經統計學處理,P<0.01,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治療組治療前后患肢疼痛程度有所減輕,皮溫、皮色均有所恢復;間歇性跛行距離有顯著性提高,其中35例患者用藥前跛距在20~100 m,用藥3個療程后跛距延長至200~500 m。
4.2 治療前后各段血管的多普勒檢測比較 見表2。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股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22 組治療前后股動脈多普勒檢測結果比較(s)

表22 組治療前后股動脈多普勒檢測結果比較(s)
組別股動脈內徑(mm)峰流速度(mm/s)腘動脈內徑(mm)峰流速度(mm/s)足背動脈內徑(mm)峰流速度(mm/s)左右 左 右 左 右左 右 左 右左 右治療組 治療前 8.1±0.20 8.4±0.22 45.2±3.35 46.7±3.7 6.1±0.15 6.2±0.16 64±6.8 64.1±5.9 2.2±0.05 2.3±0.0 3 2.30±0.14 78.3±3.98 76.6±3.65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嚴重慢性并發癥之一,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癥狀。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病理改變為糖代謝、脂代謝異常,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管腔狹窄,最終導致動脈閉塞,局部組織缺血。與高胰島素血癥、血液流變學及血小板功能異常有關[1]。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西醫應用較多的是擴張血管、改善循環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療效并不滿意。中醫認為糖尿病以氣陰兩虛為本,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液瘀滯而形成血栓,故氣陰兩虛為本,血瘀為標的本虛標實癥。益氣活血通絡是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基本治療法則。自擬益氣活血通絡湯中黃芪、黨參、茯苓、雞血藤、當歸補益氣血,桃仁、丹參活血化瘀通利血脈,地龍、水蛭、炙穿山甲乃血肉有情之品,走竄通達血脈以加強活血行血通絡之功。現代醫學認為水蛭素與凝血酶結合后,使凝血酶的蛋白酶解作用與內皮細胞血栓調整素的結合功能受抑制,使血栓中的凝血酶作用于受損血管的收縮功能受抑制,從而發揮良好的抗凝效果[2]。地龍中提取的酸性蛋白酶—溶血酶,能使纖維蛋白原下降,凝血酶時間延長,并能使因子降解,起到抗凝效果;且對體內血塊有明顯溶解作用[3]。同時采用中藥湯劑對病患局部熏洗的方法,使藥物由病灶局部的皮膚直接滲透吸收,通過皮毛、腠理進而由表及里直達病灶。起到內病外治的作用。中藥內服外洗并用共奏益氣活血通絡之功。通過以上治療,可以起到使血糖降低、降低血脂、使血栓部分溶解,而達到下肢動脈血流改善。并可改善患者糖代謝異常狀態,從而達到化瘀通絡止痛降糖的目的[4]。本治法療效確切。
本研究發現,益氣活血通絡法中藥內服加外洗較單純西藥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治療更為有效,是防止糖尿病壞疽的發生,降低致殘率、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
[1]胡敏,郭瑞林.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58-162.
[2]高華,任濤,葉盛英.水蛭的抗凝血作用及臨床應用[J].中國醫師報,2001,4(5):386 -387.
[3]孫曉東,房澤海.蚯蚓藥理作用及臨床的研究進展[J].科技創新導報,2009,6(12):2 -3.
[4]王殿俊.微循環與中醫中藥研究[J].微循環雜志,199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