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華 吳紅珍 吳志敏 胡愛國
湖北省黃石市黃石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湖北黃石 435002
疝是由于人體腹腔內器官或組織經腹壁非正常缺損或薄弱部位而突出于體表外的疾病[1]。其中腹股溝疝在外科臨床上較為常見,在國外某些國家其發病率可達到0.1%~0.5%[2]。手術治療仍是目前治療手段首選,主要術式有無張力疝修補術和傳統疝修補術。傳統的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已有100 多年的歷史,但術后局部疼痛、復發率高等問題一直難以克服[3]。
自1989年Lichtensteint[4]等創立Lichtenstein修補術,開創了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時代。1997年9月我國開展了首例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5]并逐漸推廣應用。該院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該院自2008年3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腹股溝疝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6]且無手術禁忌癥。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58例,男55例,女3例,年齡54~79歲,平均(64.8±10.1)歲;單側腹股溝疝 51例,雙側7例;腹股溝斜疝43例,直疝15例。治療組62例,男58例,女4例,年齡53~78歲,平均(64.6±9.8)歲;單側腹股溝疝 54例,雙側8例;腹股溝斜疝45例,直疝1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腹股溝疝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所有患者均術前皮膚消毒,采用相同的硬膜外麻方式進行麻醉。取常規疝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充分游離上下緣,暴露腹股溝韌帶及聯合腱,男性游離精索,女性無需游離子宮圓韌帶,找到疝囊,確認后將疝囊游離。小疝囊直接剝離切除后高位結扎,較大疝囊橫斷后剝離至疝囊頸部,行疝囊高位結扎。對照組給予傳統疝修補術:視疝的類型分別行Bassini法(45例)和Mcvay 法(13例)修補,逐層閉合切口。
治療組給予無張力疝修補手術:疝囊高位結扎后,縫合提睪肌使精索完整。在精囊后方置入赫美疝修補平片,平展后與周圍組織縫合固定,最后縫合腹外斜肌腱膜,關閉切口。所有患者術后采用沙袋壓迫切口6 h,維持3 d的抗生素治療,并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術后隨訪。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天數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進行比較。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有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詳細記錄患者的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相比較,治療組的上述指標均有顯著性的改善(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導致腹股溝疝的病因較多,常見的原因有:①先天性、后天性腹壁薄弱和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等原因造成;②多數患者年齡較大,肌肉腱膜、筋膜的膠原合成及轉換功能退化,以及合并有慢性疾病等因素,導致腹部強度減弱、腹內壓增高;③統的疝修補方式存在非生理解剖性及高張力性修補的致命缺陷,不同解剖結構組織的縫合也不符合外科手術原則,難以達到真正愈合。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及人們意識的提高,腹股溝疝的治療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腹腔鏡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等,且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7]。其中無張力疝修補術繼承了傳統疝修補術加強后壁的觀點,利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補,不破壞原有的解剖結構,真正達到了對腹股溝疝的無張力修補[8]。現代科技制作的合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壓力性、穩定性和組織相容性,無排異反應,不可吸收,并且具有一定抗感染能力,能滿足無張力疝修補術所需的所有特性[9]。
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經過治療后,治療組在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天數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方面均有顯著性的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很大的提升,顯示出了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獨特優勢。綜上所述,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和復發率低,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基層醫院推廣和應用。
[1] 龔波.對比觀察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臨床療效[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5):548-549.
[2] 周朝明,周勤.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482-483.
[3] 郭兢津,梁偉雄,張彤.腹腔鏡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2):4128-4131.
[4] Lichtenstein IL,Shulman AG,Amid PK,et al.The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J].Am J Surg,1989,157(2):188-193.
[5] 駱衍新,黃奕華.無張力疝修補技術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4):295-296.
[6] 馮大猛,張朝陽.傳統與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療效對比[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0,16(4):23-24.
[7] 王基.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7):90-91.
[8] 董萬斌,郝青,谷愛青,等.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療效比較[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27(2):41-42.
[9] 劉衛東.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8):69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