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中國人民銀行來賓市中心支行,廣西 來賓 546100)
回顧歷史,自1788年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起,在每次危機的過程中,一些主導產業逐步衰退,同時也孕育著新興的產業,在創新的推動下不斷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成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9月份以來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也不例外,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正催生著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世界各國對此非常重視,西方發達國家在行動,美國以新能源產業為核心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歐盟以“低碳經濟”和“環保型經濟”促進結構轉型,將低碳產業列為新興產業的重點,把低碳經濟的發展看作是新的工業革命;日本則加強節能和新能源等產業的發展;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大國,對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制高點也非常重視,及時地作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在決定中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對廣西來說,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廣西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又一重大歷史性機遇。在下文中,擬從自主創新和金融支持入手,探討一下廣西如何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評價自主創新的指標有很多,本文選擇R&D存量、R&D強度、專利授權數量、區域科技人才狀況四個主要指標來說明廣西自主創新的現狀。
1.廣西研究與開發(R&D)存量與發達地區廣東、浙江相比,差距很大
研究與開發(R&D)強度(R&D經費投入占區域GDP的比值)增長速度緩慢,跟發達地區廣東及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
圖1 2000-2007年廣西與發達地區廣東、浙江省R&D存量比較分析
圖2 2000-2007年廣西與廣東、全國R&D強度比較分析
從圖1來看,2000—2009年,廣西R&D存量大約是廣東R&D存量的十分之一,2000年浙江R&D存量大約是廣西R&D存量的3.6倍,2007年浙江R&D存量大約是廣西R&D存量的7倍。從圖2來看,廣西研究與開發(R&D)強度增長速度緩慢,2000年廣西研究與開發(R&D)強度為0.4,到2009年廣西研究與開發(R&D)強度僅為0.61,遠低于廣東和全國R&D強度,大約相差1個百分點。據《世界科學報告》的研究表明:發達國家R&D強度的一般約為2.5%左右。從以上可以看出,廣西R&D強度還非常低,科技投入的力度明顯不足,制約了廣西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圖3 2005-2010年廣西專利授權數量與廣東省比較分析
2.廣西專利授權數量、及占全國比重遠遠低于廣東省的水平,說明廣西自主創新總體上很薄弱
從圖3來看,2005年廣西專利授權數量為1201件,占全國比重為0.69%,廣東專利授權數量為36890件,占全國比重為21%,至“十一五”末期,2010年廣西專利授權數量為3635件,占全國比重為0.49%,廣東專利授權數量為119346件,占全國比重16%。分析其原因,一是產業發展層次不高,廣西占主導地位的是勞動密集型、資源型產業,參與競爭主要不是依靠研發核心技術,而是建立在勞動力和資源上的低成本優勢;二是多數企業不重視研發,研發機構不健全。
3.科技創新人力資本不足,素質不高,人才分布結構不合理,尤其是高層次創新人才較為缺乏
近年來,廣西在開發人力資本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如下有待改善的地方。一是廣西科技創新人才資源總量小,2008年底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黨政機關、公有企事業單位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的人才總量才有120萬。廣西每萬人人才量是238人,遠遠低于東部發達地區,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人才素質整體不高,2008年,我區每萬人從業人員中大專畢業及以上人員為380人,高中畢業人員為1030人,初中畢業人員為5380人,小學畢業人員(包括及小量的文盲與半文盲)為3220人(以上數據來自2009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高層次創新人才短缺,全區共有高級專業技術人才4.38萬人,體制內的院士是1個半,博士才有600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1404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僅19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0人,非常少。
1.廣西金融資產規模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雖然近幾年來廣西金融業發展較快,但總體規模仍較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2010年末,廣西各項存款余額11747億元, 在同期全國的市場份額中占2.45%,各項貸款余額8868億元,在同期全國的市場份額中占1.85%,存款、貸款與GDP之比分別為1.24∶1和0.93∶1,分別比全國低56和27個基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的金融資金支持,因而,金融資產規模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2.不少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認識不到位
不少商業銀行金融機構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支持新興產業是自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盈利模式、培育優質客戶的重大機遇。有的商業銀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信貸指導不具體,業務人員對新興產業不了解,對新興產業項目貸款主要看投資主體的背景和實力,而不是看項目前景,許多科技成果因資金問題而無法轉化。
3.融資渠道狹窄,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欠缺,直接融資占比較少
2009年,直接融資僅占廣西融資總量的2.5%。從廣西目前情況來看,資本市場發展較為緩慢,資本市場發育程度不高,資本市場融資困難,債券市場發育程度不高,不能為廣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持續可靠的資金支持。截至2008年6月,上市公司家數占全國的1.57%,累計融資額占全國的0.61%,證券公司家數占全國的0.94%,證券營業部家數占全國的0.12%,證券交易額占全國的0.67%,證券化率只有23.8%,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廣西區政府2011年4月制定了《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在意見中指出“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要大力推進“雙十千項工程”, 戰略性新興產業由4個增加到10個。毫無疑問,必然會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因而,加快發展廣西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顯得尤為必要。
4.廣西缺乏有實力的本土創業風險投資機構
由于廣西在認識到創業風險投資政策重要性方面滯后于我國的浙江、內蒙古、福建、廣東等省份,目前,在廣西,還沒有成立任何一個由省市政府單獨出資或參與的風險投資企業,全區僅有的一家風險投資機構是由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與高新技術內的高新技術企業聯合發起的南寧聯合創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遠遠不能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
目前,廣西處于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的發展階段,2010年廣西GDP突破了90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了1200億元,2011年廣西GDP將要突破萬億元。廣西具備了加大對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力度的條件,從而加大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廣西政府在2009年規劃發展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上,2011年4月制定了《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在意見中指出“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要大力推進“雙十千項工程”,重點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物農業、先進裝備制造業、海洋產業以及養生長壽健康產業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廣西地方政府應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的精神,因地制宜的在這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里,加大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投入力度,力爭在這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擁有具有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全力推進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在初等教育方面,大力推進全面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從而促進在校各類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高各類人才的培養質量。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力加強產學研結合,進一步推進大學和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企業在大學建立相關的科研機構,大學在企業建立相關的實習基地,以促進經濟、教育和科技的密切融合。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打破各種不利于人才引進舊框框,制定新的引進人才的政策。只要是廣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要的各類型人才,不論身份、地域和資歷,都應該敞開門戶給予接納,并且還要主動招賢納士。其次,對吸納、引進的人才實行相關的優惠政策。通過這些措施, 為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科技自主提供智力支持 。
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組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一是在創業投資方面,要出臺稅收、金融優惠政策,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培育機構投資者,鼓勵保險公司、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加大對創業投資的力度;二是在風險投資方面,進一步優化風險投資發展環境,發揮政府對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資金的引導作用,以政府為主導,成立綜合性創業投資公司和組建專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爭取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每個產業有一個投資基金公司;三是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重。要探索建立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之間的轉換機制,讓發展好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次第轉入中小板、主板。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及再融資項目要向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企業傾斜,鼓勵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企業和項目發行企業債券。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建立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有條件的商業銀行應設立專門服務于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部門,將一定比例的信貸資金用于支持戰略性新型產業;二是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目前,廣西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擔保方式主要以企業土地、廠房等固定資產作為有效抵押物, 不能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大部分企業屬于技術密集型高新企業,主要依靠高素質的研發人員,土地、廠房等固定資產較少,從傳統意義上的以固定(有形)資產等抵押形式抵押標的,難以獲得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國有商業銀行應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金融產品創新。
[1]梅興保.金融如何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N].金融時報,2010-12-3.
[2]趙剛,湯世國.大變局:經濟危機與新技術革命[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3]王蘭軍.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金融創新[J].中國金融,2011(03).
[4]王春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C].2010年度京津冀區域協作論壇論文集,2010.
[5]謝蘭云.我國R&D投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M].大連:東北財政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