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發改委課題組

摘 要:實施沿江開發戰略,是江蘇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文章回顧總結了南通沿江開發十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存在的主要差距,對下步深化南通沿江開發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沿江開發;現狀分析;對策建議南通
2003年啟動實施的沿江開發戰略性工程,是本世紀初江蘇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十年來,南通依托濱江臨海的獨特優勢,積極搶抓戰略機遇,深入實施新一輪沿江大開發,深化江海聯動和跨江合作,加快崛起蘇中、融入蘇南、接軌上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現了由江河時代向江海時代的跨越。
南通沿江開發十年回顧總結
1.南通十年沿江開發取得顯著成績 (1)綜合實力強勁攀升。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跨越發展態勢,經濟增長速度持續處于長三角前列,綜合實力顯著提升。2012年,南通沿江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00億元,接近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80%,是十年前的5.2倍,年均增長18%。沿江地區財政總收入、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達到875億元和350億元,分別占全市的83%和85%,是十年前的11.8倍和10.7倍。經濟增長后勁持續增強,沿江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達到2253億元和1327億元,分別是十年前的9倍和5.5倍;實現出口總值165億美元,是十年前的7.2倍;實際到賬外資16億元,是十年前的7.8倍;沿江各縣(市)爭先進位,全部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并在全省江北率先達到全面小康。
(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型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02年的15.9、49.3、34.8調整為2012年的7、53、40。臨港產業加速集聚,中遠川崎、振華重機、熔盛重工、中遠船務等臨港產業項目在沿江地區集聚,我市成為海工與船舶產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集聚標準化示范區、國家船舶出口基地。2012年,造船完工量881.3萬載重噸,占全省的39.7%、全國的14.6%;海工特種船完工量476萬綜合噸,占全國海洋工程市場的1/3。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精細化工等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南通躋身世界三大家紡產品集散中心。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接近40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9%;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2%,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知識產權示范市,中遠船務海工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012年達到40.5%,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南通市成為江蘇江北首個省級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3)區位優勢更趨明顯。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步伐加快,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公、鐵、水、空、管綜合運輸網絡,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框架全面拉開。蘇通大橋、崇啟大橋相繼通車,南通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通啟高速、沿海高速、沿江高等級公路先后建成通車,通洋高速、臨海高等級公路開工建設,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7474公里。寧啟鐵路、新長鐵路投入運營,南通告別“地無寸鐵”的歷史,鐵路營業里程142公里;此外,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工程順利推進,滬通鐵路開工在即,“兩縱兩橫”干線鐵路網正在加速形成。沿江港區深度開發加快推進,新增港口岸線約36.9公里,新建萬噸級以上泊位38個,總數達到85個,如皋港列入國家一類口岸,2012年全市港口實現貨物吞吐量1.85億噸。興東機場改擴建工程正在加速推進。隨著南通對外交通條件的日益便捷,南通濱江臨海、緊靠上海、承南起北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4)載體功能顯著提升。沿江沿海園區不斷提檔升級,省級以上開發區在開發開放中的龍頭作用更加凸顯。海安、如皋、海門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國家級南通開發區特色園區格局形成,南通綜合保稅區順利獲批,園區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園區跨江合作成效顯著,蘇通科技產業園、錫通科技產業園、江海產業園、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12個跨國、跨江合作園區功能有效提升,累計入園企業251家。海門海寶工業園和上海城投(啟東)江海產業園被授予首批長三角園區共建聯盟示范園區。中心城市和縣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隨著通州撤市設區,中心城市承載力、帶動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全市城市化率達到59%;長江鎮、海門鎮、三星鎮等一批沿江重點城鎮加速發展,沿江產業發展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提升。
(5)江海聯動成效凸顯。在深入實施沿江開發戰略的同時,立足南通沿海岸線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動江海聯動開發。規劃體系不斷完善,沿海區域布局總體規劃、功能分區和控制性詳規以及港口、產業、濱海城市規劃等全面推進,市域高速路網、鐵路網、軌道交通網、快速路網、內河航道網等規劃全面完成。沿海港口開發步伐加快,洋口、呂四相繼通航,2012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550萬噸。江海聯動的大交通體系逐步完善,沿海高速、海洋鐵路相繼建成,通洋高速、臨海高等級公路加快建設,通州灣快速通道開工,海啟高速正式立項,沿海連申線航道整治、通呂運河航道升級工程加快實施。產業布局更趨合理,《南通市重點產業布局指導意見》出臺并實施,市區造船、海工和裝備制造等大運輸量、大用地量產業逐步向沿海地區轉移,2012年,11個濱海園區完成投資突破550億元,應稅銷售近440億元。共建共享機制逐步完善,圍繞市縣聯動發展,打造了市級主導、縣(區)參與的高能級開發平臺—南通濱海園區。
(6)生態環境有效保障。注重沿江開發與保護并舉,努力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之間協調互動的良性循環。在編制沿江開發規劃以及布置沿江產業項目時,始終堅持沿江開發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原則,嚴格按照規劃和規范要求實施沿江環境保護;對污染嚴重而又無力治理的沿江企業堅決予以關停和遷移,并嚴格控制新項目的準入門檻;加大沿江污水處理廠、綠化林等環保工程建設力度,濱江公園、園博園均臨江而建,做到沿江開發和生態建設同步進行。2012年,我市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復核,全市新增成片造林面積14萬畝。
2.南通沿江開發當前存在的主要差距
一是岸線縱深發展不夠。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緊靠岸線的區域,產業的貼岸布置占用了較多的岸線資源,影響岸線和港口效益的更大發揮,可供開發利用的深水岸線已經很少。目前,南通市沿江公用碼頭泊位占全部泊位的57.3%,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僅占全部的20.7%,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二是產業層次不高、集聚發展不夠。目前,市沿江前沿地區仍然以船舶修造、精細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為主,海洋工程、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占比仍待提升。產業發展存在同質化現象,各個縣(市)產業結構互補性不強,相似、相關聯產業鏈未抱團形成產業集聚。三是江、城融合發展不夠。南通市區依江而起,城市形態呈典型沿江帶狀,但是沿江布局的產業卻主要以重工業為主,與城市發展的要求結合不緊密,不利于推動城市功能的提升。四是與內河、海港聯動發展不夠。由于航道等級的差異,沿海港口以3~5萬噸級、10萬噸級為主,未來將建設30萬噸級航道,沿江港口以萬噸級為主,而我市內河航道鮮有三級航道,造成江海河相互割裂,海輪難以進江,江輪難以進河,尚未形成江海河聯運的體系。五是與對岸、上游互動不夠。受制于長江航道等級、上游諸多長江大橋的建設等因素,我市港口對長江中上游的服務功能不夠,同時與南岸及上游港口之間尚未形成分工合作的良好互動關系。六是區域發展不夠協調。得益于十年來沿江開發戰略的實施,南通市沿江地區三縣(市)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從2011年的數據來看,海門、啟東、如皋三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已經達到甚至超過蘇南部分縣(市)的水平。與此同時,海安、如東兩縣,由于歷史、自然、區位等因素,發展水平仍然相對滯后,其經濟實力與蘇北部分縣(市)相比還有差距。七是要素瓶頸制約凸顯。加快江海聯動開發和跨江合作,還面臨土地、資金、人才、環境容量等要素制約。以土地為例,我市既沒有蘇南那么多的存量土地調整空間,也沒有蘇北那么多的增量土地傾斜,面臨的困難,除了建設用地指標偏少外,更重要的是,現行政策對建設用地位移束縛較緊,開口不多。
南通沿江開發下一步發展的思路舉措
南通沿江開發下一步發展的思路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蘇中發展工作會議精神,深化沿江開發江海聯動,推進跨江合作融合發展。充分放大比較優勢,按照沿江地區轉型發展,蘇中特色發展融合發展提高整體水平的要求,深化江海聯動,推進“優江拓海”,把沿江“騰籠換鳥”與沿海“筑巢引鳳”結合起來。同時南通深化入推進沿江開發和江海聯動發展,加快崛起蘇中遇到了黃金機遇期。與上個十年比,南通市的發展基礎更扎實了、機遇更多了、空間和潛力更大了。南通擁有兩大國家戰略機遇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通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的政策疊加優勢;擁有蘇通大橋、崇啟大橋建成通車,滬通鐵路即將開工,全面融入上海核心都市圈的絕佳區位優勢;擁有一批國家級開發區和省級開發區、高新區以及跨江合作園區競相崛起的平臺優勢。同時,省委、省政府出臺了的促進蘇中崛起的政策舉措,為南通進一步深入推進江海開發創造了獨特條件。
1.大力推進江海開發
加強沿江岸線整合整治,按照“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的基本原則,優化沿江岸線利用和港口布局,充分挖掘現有岸線的潛力,提高岸線、碼頭的公用比例和使用效率,推動沿江開發縱深發展。加快制定《南通沿海開發三年推進計劃(2013-2015)》,編制和完善通州灣區域整體空間布局規劃、南通濱海園區總體規劃等沿海開發規劃。加快沿海港口碼頭航道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和能源電網規劃建設,構筑沿海現代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按照“優江拓海”的思路,有序推動沿江船舶、海工等大用地量、大運輸量產業向沿海轉移,形成沿江產業轉型升級與沿海產業集聚發展互動并進的區域發展格局。圍繞沿海前沿區域100個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沿海新興基礎產業基地和海洋產業集聚區。進一步提升園區載體功能,以體制創新、功能配套和升級擴容為重點,打造一批產城融合示范園、特色“區中園”,重點推進南通濱海園區形態開發和功能開發。
2.深化產業結構調整
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切實強化規劃引領,充分發揮已經出臺的《南通市重點產業布局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劃的引導作用,加快研究空港經濟區規劃、重點園區規劃等,更好地推動全市資源要素整合、產業布局調整,提升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發展、特色發展水平。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突出六大主導產業技術改造、產業鏈延伸和品牌培育,大力實施新興產業發展“310”工程和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劃,全面推動主導產業高端化發展、新興產業基地化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化發展。繼續以創新體系建設、創新企業培育、創新載體省級、創新人才培育引進為重點,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著力構建大交通體系
進一步加強立足沿江、服務沿海、輻射長三角的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寧啟鐵路南通至啟東段、通蘇嘉城際、崇海大橋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前期工作,重點加快滬通鐵路、海啟高速、錫通高速、寧啟復線電氣化改造、通揚線航道等項目建設;加強沿江沿海通用碼頭建設和疏港公路、鐵路建設,基本形成“兩縱兩橫”鐵路干線網、“兩環四射三通道”高速公路網和內河干線航道網,完善江海河聯運、多種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興東機場國際航站樓建設,開通國際航線。
4.加快城鎮化建設
從規劃抓起,進一步提高規劃水平,促進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港、產、城互動并進。以深化沿江開發為契機,圍繞中心城市建設,統籌港口布局、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形成“以港帶城、以城促港,以港興業、以業強港”的良性發展模式,打造濱江花園城市。以沿海8個重點中心鎮為依托,加快推進臨海城鎮建設,全面實施重點中心鎮區鎮合一管理體制,大力推動與體制相適應的配套改革。加快推進19個市級中心鎮建設,進一步做大做強城鎮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提升城鎮就業和人口集聚水平,促進城鎮經濟能級和質態雙提升。同時,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抓好新農村建設,重視加強農村建設科學規劃,推動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綜合功能由“鄉”到“城”轉變。
5.深入推進跨江合作、流域合作
深入推進接軌上海、跨江合作,推動蘇通、錫通科技產業園等跨江、跨國合作園區加快建設、多產出,全面啟動江海產業園建設。以長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設為契機,注重與長江中上游重慶、武漢等地區的港口、產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充分發揮沿江港口物流中轉功能、產業延伸拓展功能,著力將南通市沿江打造成為長江中上游城市的重要出海通道。
6.扎實推進生態建設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兩個率先”的重要內容,加快研究出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堅持鐵腕治污,從嚴管控陸源污染排放,加快重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城市排污管網和污水截流以及區域污水處理等工程建設,加強對沿江、沿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高度重視生態敏感區的保護,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空氣、飲用水、土壤等污染問題。充分發揮濱江臨海的獨特優勢,把陸、江、海更好地統籌起來,優化產業總體布局,提高產業發展的環境容量;把“穩評”和“環評”作為絲毫不容忽視的前置條件,注重項目實施主體和相關利益主體利益關系的評估與協調,促進民眾訴求與經濟增長有機統一。
(課題組成員:王凱、黃元宰、徐曉梅、孫星、閆朋)
(作者單位:南通市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