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明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圍生期窒息而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出現一系列腦病表現。本癥不僅嚴重威脅著新生兒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兒期后病殘兒中最常見的病因之一[1,2],為了觀察腦苷肌肽聯合丹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療效,本文總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80例病例資料,現將總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統計的資料對象來自于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80例病例資料,其中包括男44例,女36例,體重范圍為2300~4100 g,統計資料入選標準:所有納入統計資料的缺氧缺血患兒均符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標準”。統計資料排除標準:排除先天性畸形患兒,排除嚴重的感染現象的患兒。所有患兒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常規治療的對照組38例,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腦苷肌肽聯合丹參注射液治療的治療組42例,統計學t檢驗方法對兩組患兒的一般病例資料比較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兒的治療結果間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的綜合性治療方法進行治療,綜合性治療方法包括三項支持和三項對癥的針對性處理方法,而治療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腦苷肌肽聯合丹參注射液治療,其中腦苷肌肽給藥1次/d(劑量為2 ml),治療1 d后,臨床診斷無顱內出血現象時在加用丹參注射液(1次/d,劑量為4 ml)治療,所有患者分別在治療后的1周時,2周時,3周時和1月時按照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方法進行評分,最后統計學方法檢驗療效結果差異性。
1.3 評分標準 患兒治療后評分依據為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標準:包括對患兒意識狀態,肢體肌張力以及原始反射能力的評估,結合腦部CT影像學復查結果進行綜合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資料為計量資料,對計量資料的統計學比較用χ2值檢驗,以a=0.05為檢驗標準,雙邊檢查比較兩組評分結果的差異性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1周時平均評分(21.4±3.2)分,2周時平均評分(33.4±5.5)分,3周時平均評分(37.5±6.2)分,1月時平均評分(39.1±5.1)分,與對照組評分結果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結果比較表(±s)

表1 兩組患兒療效結果比較表(±s)
組別 1周時(分) 2周時(分) 3周時(分) 1月時(分)>0.05 <0.05 <0.05 <0.05 21.4±3.2 33.4±5.5 37.5±6.2 39.1±5.1對照組 21.3±3.1 30.4±4.2 33.6±5.8 35.1±6.3 χ2值 0.7782 3.2280 4.3788 5.1092 P值治療組
本文治療組患者涉及的腦苷肌肽屬于生物細胞膜中的一類糖脂物質,其在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含量很高,它可以快速進入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并整合到患兒細胞膜中,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發揮積極的作用(有研究認為是促進了患兒的神經軸索的生長發育),而復方丹參注射液具有很強的抗氧化的作用,其進入患兒腦中后,能輔助調節興奮性氨基酸遞質的釋放,從而改善患兒大腦缺血灌流。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經常在治療后有不良預后[3],筆者認為造成不良預后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出現腦干癥狀:如瞳孔和呼吸的改變;二是頻繁驚厥發作藥物不能控制者。治療一周后癥狀仍未消失者。三是治療二周后腦電圖仍有中度以上改變,臨床治療時應加以注意。
[1] 金雅磊.陳冬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變化及其臨床意義,中國綜合臨床,2012,8(12):89-92.
[2] 劉煜敏.丹參注射液聯合高壓氧早期預防性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觀察,邯鄲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1,14(6):221-223.
[3] 洪艷.高壓氧結合丹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海峽藥學,2010,22(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