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岷
(宜賓衛生學校,四川 宜賓 644000)
我國護理教育一直以中專教育為主,大專及以上護理人才數量不足,護理人才的素質需要提高。《2005—2010年國家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點加強護士的繼續教育、分層教育;大力發展護理成人教育;加強和發展畢業后繼續教育,為護理中專畢業生搭好“立交橋”,形成終身學習、終身受教育的制度。
國內外成人專科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各不相同,且存在一些問題與缺陷,筆者就我國成人專科護理專業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做一探討。
醫學基礎課的改革力度較大,很多院校對醫學基礎課進行削減、合并和重組,有的甚至打破了學科界限,與護理專業課程進行交叉、滲透。本科院校改革后醫學基礎課學時占總學時的14.1%~23.6%,高職和專科院校占20.0%~22.5%[1],成人專科院校占23.5%~35.1%。護理專業課程的改革力度更大,大部分院校開設了綜合課程,精簡、刪除和增加了部分內容,對護理專業課程的比例也進行了相應調整,本科院校護理專業課學時占總學時的33.0%~63.1%,高職和專科院校占50.0%~51.6%,成人專科院校占35.1%~45.3%(40%以下居多);新增加的護理專業課程主要有社區護理、精神科護理、老年護理、康復護理、急診護理、行為醫學、感染控制、護理實踐中的教與學、護理教育、護理管理、文獻檢索等。

表1 醫學基礎課、護理專業課、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比重(%)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臨床上(特別是農村地區)護士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所以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程應適當減少,但不能過少。
一些院校增加了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學時比重,其中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9.6%~16.1%,高職和專科院校占11.8%~15.0%,成人專科院校占6.1%~13.0%(見表1)。
本科院校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多為護理美學、禮儀、人際交往、臨床護理論文寫作、執業護士法、人類發展與哲學、溝通與交流、演講與口才、社會學、管理學、家庭護理、生長發育、臨終護理、行為護理、音樂賞析、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邏輯與思維、護士修養與行為規范、健康教育、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護患關系學、學習學、公關學等,并把這些課程分別安排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成人專科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除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思想品德外,開設的基本是比較傳統的課程,如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護理美學、禮儀,而其他如家庭護理、生長發育、臨終護理、行為護理、公關學等較適合成人護生的課程未開設。
我國成人專科護理專業課程總學時為(719±143)學時,占課程計劃學時的(40.5±5.1)%,理論課為(539±143)學時,實踐課分為與理論課并行的見習、實驗和最后一年集中實習兩個部分。根據對部分院校課程計劃學時的統計顯示:實踐課為(365±180)學時,與理論課學時數比為(0.65±0.13)∶1,與美國院校護理專業課程學時數[2]比較見表2。
表2 護理專業課程、理論課與實踐課學時數比較(±s,學時)

表2 護理專業課程、理論課與實踐課學時數比較(±s,學時)
院校 專業課程 理論課 實踐課(含見習、實驗) 實踐課與理論課學時數之比(0.65±0.13)∶1(1.89±0.49)∶1我國成人專科院校美國院校719 ±1431594 ±204539 ±143559 ±252365 ±1801035 ±185
我國成人專科護理專業實踐課學時數較少。雖然成人專科護生是已畢業的中專護生,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但其操作技術并不熟練,加之在專科學習期間需對護生許多臨床新技能進行培訓,所以,成人專科護理專業實踐課時不能過少,否則不能滿足護生實際需要。
對本科、高職院校護生的培養采用邊讀書邊接觸臨床的模式,不斷強化護生的臨床觀念及臨床思維。讓護生到防疫站、療養院、養老院、社區等不同醫療機構參加護理實踐,以了解護理人員的工作性質、任務和角色。對成人專科護生的培養多采用分段脫產模式,因其邊學習邊在醫療機構上班,故接觸臨床的機會較多,但到不同的醫療機構參加護理實踐的機會較少。
部分本科、高職院校適當增加了選修課的比例,一般開設2~6 門。選修課的內容主要由公共基礎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護理新理論新進展等組成。選修課貫穿于學生學習全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但因必修課程太多,成人專科護理專業選修課的設置存在無法開設或門類過少等問題。
目前,我國護理成人專科班一般由醫學院校的護理學院開設,或由部分條件較好的中專學校與醫學院校聯辦,以后者居多。成人專科護理專業課程大多由改革本科或普通專科護理專業課程而來,難以避免地使用醫學專業培養模式來培養專科護理專業人才,不適合成人專科護生的培養。
美國本科護理專業課程已形成獨立體系,突出了護理專業特色。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強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注重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專業發展,沒有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教育思想。與美國相比,我國成人專科護理專業課程不能體現專業特色,理論課偏多,實踐學時數偏少,沒有強調系統理論知識灌輸和扎實專業技能訓練以及“現成專家”培養的教育思想,學生參與不足,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到專科醫院、防疫站、療養院、養老院、社區參加護理實踐的機會少,護理課程設置在結構、內容上與現代教育思想、護理理念脫節。
根據對部分院校成人專科護理專業課程教學計劃的分析,我們發現,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醫學基礎課程學時比例偏大,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選修課開設較少;課程開設不能展示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必修課太多,選修課無法開設或門類過少,素質教育匱乏。
多年來,我國護理教育是以中專教育為主。護理教育改革正在縮小中專教育擴大高等教育,由于很多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學校升級而來,原來教中專生的教師繼續在護理大專班授課。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仍以中專層次的培養思路培養大專護理人才。部分成人專科院校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是在普通本科、專科護理教育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改革而來,因而各教育層次的課程無明顯差異,與各自專業培養目標發生沖突。成人專科護理學基礎的平均學時數為106學時,臨床護理的平均學時數為378學時,比普通本科、專科少,按照成人專科護生特點,護理學基礎與臨床護理的開設應偏重專科護理、社區實踐等。
總的來看,國際上已形成了護理獨立的具有明顯特色的課程體系,涉及的公共基礎知識、醫學基礎知識都明顯少于我國,社會人文科學知識所占比例較大;臨床專業知識基本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設置并體現在綜合課程體系中,這與醫療專業的分類結構有明顯的不同;護理專業知識的內容都是按照護理程序組織的,在內容的確定方面注重對服務對象的全面評估,評估側重的是人對健康和疾病的反應(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各方面),不僅包括對患者患病時的護理,還包括對尚未生病但有高危因素的人及其家屬的護理。
隨著我國加入WTO,社會轉型的進程加快,教育面臨著國際人才大競爭、高新技術大發展和知識經濟大崛起的挑戰。從1997年開始的高校布局、高校機構改革,就是對這一趨勢的應對,由此引發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也在深入開展。人才培養更注重素質教育,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加強人文教育,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厚基礎、寬知識的新型專業人才。
21世紀是生物科學迅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生物新技術應用于臨床醫學和護理學,護理工作內容不斷增加和更新。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疾病譜的變化,以及在WHO 提出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以后,護理工作的范圍逐漸面向基層、社區對不同人群加強健康教育和保健,慢性病護理,母嬰保健,社會心理疾病護理以及康復護理。同時,人對疾病的反應可以表現在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生長發育等多方面。這就要求課程設置更加細膩,范圍更加廣泛。
近年來,高等護理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很多院校在護理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但還處于探索階段。護理教育者試圖探索出護理專業所特有的、適合專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獨立的、完整的護理教育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成人專科護理教育也應貼近國內外護理發展及醫學發展要求,緊扣當前護理理論及臨床的熱點知識,以適應不同專科護理需要。
護理信息系統(NIS)作為醫院計算機網絡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為護理患者、安排護理服務、完成護理教育和研究等提供需要的信息。有研究指出,國內已有醫院開始應用計算機進行護理行政和事務管理,部分醫院已應用計算機責任制護理及處理醫囑,均收到良好效果。自動化和網絡化技術使護理工作標準化進程加速。有些醫院苦于缺乏相應專業人才,而無法把計算機管理工作開展下去。因此,對護理人才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對護理技能的掌握,而要求其具備更廣泛的專業基礎知識、管理知識和臨床知識;護理人員也不再僅僅負責技術和日常工作,而必須擔負起為患者以及健康人群提供健康教育的責任。
我國成人專科護生多是中專畢業,長期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沒時間學習,在知識結構和能力上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成人專科護生的學習形式多為分段脫產學習,存在工學矛盾,加之目前我國成人專科護理教育不注重人文社會科學、專科護理、社區護理、家庭護理、醫療保健、護理研究等課程的設置,還沒有形成針對成人學習的,適用于我國現代護理發展需要的和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與社會對成人專科護理專業人才的要求還存在較大距離,影響了護理人才素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成人專科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并將逐步從技能型向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以適應未來醫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
[1]閆瑞芹,沈寧,蔣艷.我國護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進展及未來趨勢[J].護理學雜志,2005,20(1):76.
[2]陳燕華.中美護理本科專業課程理論及實踐部分設置的比較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