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眉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廣東 廣州 510120)
據2002年衛生部組織的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為49%〔1〕。高血壓的危害性除與患者的血壓水平相關外,還取決于同時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傷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況。血脂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伴有血脂異常明顯增加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強調在中國人群中高血壓對血脂異常患者心血管綜合危險分層的重要性〔2〕。動態血壓監測不僅用于高血壓的診斷評估,還可診斷白大衣性高血壓,發現隱匿性高血壓,檢查頑固難治性高血壓的原因,評估血壓升高程度、短時變異和晝夜規律。本研究擬探討老年高血壓與血脂異常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年齡≥60歲的高血壓患者362例,其中男243例,女119例,平均年齡(65.3±10.4)歲。所有病例符合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并除外繼發性高血壓、腎臟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等疾病。按照總膽固醇水平分為兩組:高膽固醇組(總膽固醇>5.5 mmol/L)209例,其中男137例,女72例,平均年齡(62.3±8.4)歲,正常膽固醇組(總膽固醇≤5.5 mmol/L)153例,其中男106例,女47例,平均年齡(63.6±10.2)歲。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血壓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檢測方法 動態血壓監測使用美國spacelab 90202型進行檢測,測量間隔時間:日間(6:00~18:00)為30 min,夜間(18:00~6:00)為60 min。血壓監測期間日常活動不受限制。血壓監測參數包括24 h平均收縮壓(24 h SBP)、24 h平均舒張壓(24 h DBP)、日間和夜間的平均收縮壓(dSBP、nSBP)、日間和夜間的平均舒張壓(dDBP、nDBP)。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文獻〔3〕。夜間血壓下降百分率:(日間平均值-夜間平均值)/日間平均值。>20%為超杓型,10% ~20%為杓型,<10%為非杓型。SBP與DBP不一致時,以SBP為準。血壓晨峰:起床后2 h內的收縮壓平均值-夜間睡眠時的SBP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內1 h的平均值),≥35 mmHg為晨峰血壓增高。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4 h動態血壓參數比較 高膽固醇組和正常膽固醇組老年高血壓患者24 h DBP、dDBP、nDBP水平無明顯差異。高膽固醇組患者24 h SBP、dSBP、nSBP顯著高于正常膽固醇組(P<0.05)。見表1。
2.2 24 h血壓晝夜節律比較 高膽固醇組主要表現為非杓形(66.8%)。見表2。
2.3 兩組晨峰血壓比較 高膽固醇組的晨峰血壓增高,為42 mmHg,而正常膽固醇組為31 mmHg,兩者比較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間24 h動態血壓參數的比較(mmHg,±s)

表1 兩組間24 h動態血壓參數的比較(mmHg,±s)
與正常膽固醇組比較:1)P<0.05;下表同
79.1±5.4 74.8±7.3正常膽固醇組 153 130.1±13.3 77.3±8.1 133.2±12.3 128.4±11 24 h SBP 24 h DBP dSBP nSBP dDBP nDBP高膽固醇組 209 153.4±16.21) 78.2±26.8 158.1±17.71) 147.6±19.31)組別 n.4 78.6±7.3 72.7±8.5

表2 兩組間24 h血壓晝夜節律的比較(%)
高血壓是我國人群腦卒中及冠心病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其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控制高血壓可遏制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及死亡的增長態勢。血脂水平與高血壓關系密切,高血壓與血脂可以相互影響,高膽固醇血癥常與高血壓同時存在,這些因素可引起或加重高血壓。動態血壓監測能更好地反映血壓的實際水平,顯示血壓的晝夜波動規律,指導降壓治療和評估降壓藥物的療效,在高血壓的診治中已顯示出其實用價值〔4〕。
本研究顯示,血脂異常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夜間血壓常明顯升高,而血脂正常組白天血壓升高明顯,說明血脂異常者血壓節律消失。因此在治療高血壓時應注意血脂情況,及時調整脂質代謝,并注意夜間血壓的控制。根據血壓變化的生理節律及降壓藥物在體內作用的高峰時間合理用藥,只有恰當地選擇藥物并及時調整用量,在血壓高峰時加強降壓,血壓低峰時不出現低血壓,才能更好地預防心腦血管并發癥〔5〕。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晝夜節律異常發生率高,表現為夜間血壓下降幅度<10%(非杓型)或超過20%(超杓型),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危險增加〔6〕,可能與老年動脈硬化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及血壓調節中樞功能減退有關。本研究顯示,高膽固醇組的老年高血壓患者表現為非杓形,提示有并發癥的高血壓患者應注意觀察夜間血壓變化,加強夜間的血壓控制,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以減輕高血壓對靶器官的損害。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波動大,血壓“晨峰”現象增多。血壓晨峰現象的發生機制與人體的自身晝夜節律、神經體液因素、血管等因素密切有關。交感神經系統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在清晨活性增強,使血壓升高,從而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及舒張功能障礙〔7〕。高血壓患者存在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失調,提示在今后的降壓治療中,不僅要注意24 h平均血壓的水平,還應關注清晨血壓上升的幅度,有效控制晨峰高血壓、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8〕。
老年高血壓的危害性除與患者的血壓水平相關外,還取決于同時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傷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況。對于老年高血壓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注意血壓節律紊亂的調整顯得十分重要,應同時采取積極的降壓治療以及適度的降脂治療。
1 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2002綜合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3-7.
2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43.
4 徐安杰,陳美俊,李永東.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的臨床應用314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6):1420.
5 Kushiro T,Mizuno K,Nakaya N,et al.Pravastatin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primary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cholesterol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group of adult Japanese(MEGA)study〔J〕.Hypertension,2009;53(2):135-41.
6 吳麗陽.高血壓的動態血壓監測分析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8(11):1620.
7 Amin R,Somers VK.Mcconnel IK,et al.Activity-adjusted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ac remodeling in children with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J〕.Hypertension,2008;51(1):84-91.
8 Patel PV,Wong IL,Arora R.The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J Clin Hypertens,2008;10(2):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