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存
靶控輸注(TCI)技術現在已經成為成熟的全憑靜脈麻醉方法,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具有快速、短效和持續輸注無蓄積等特點,臨床應用廣泛,但瑞芬太尼可致痛覺過敏,停用后鎮痛作用迅速消失,導致撤藥性疼痛。舒芬太尼是芬太尼衍生物,與芬太尼相比脂溶性強,與μ阿片受體親和力強,安全范圍寬,鎮痛作用時間長,起效快,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等特點[1]。本研究擬采用不同負荷劑量舒芬太尼鎮痛用于開胸術后,觀察患者蘇醒期質量,以探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擇期全麻開胸手術患者45例,ASAⅠ或Ⅱ級,年齡35~55歲,體重指數18~24kg/m2,按隨機原則分為三組:S1組:術畢前20 min靜脈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S2組:術畢前20 min靜脈注射舒芬太尼0.15 μg/kg;S3組:術畢前20 min靜脈注射舒芬太尼0.2 μg/kg。排除標準有:明顯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近期鎮痛、鎮靜藥物應用史,濫用鎮痛藥及阿片類藥物史。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30 min靜脈注射戊乙奎醚1 mg。常規監測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局麻下右側橈動脈穿刺置管監測平均動脈壓(MAP)。開放右側頸內靜脈通路,以8 ml/(kg·h)輸入乳酸鈉林格氏液,三組患者均采用全憑靜脈麻醉,麻醉誘導方案為異丙酚靶控輸注血漿靶濃度3.8 μg/ml和瑞芬太尼效應室靶控濃度2ng/ml,患者意識消失后靜脈給予順式阿曲庫銨0.3 mg/kg,氣管插管后行機械通氣,維持PETCO2于35~40 mm Hg,術中根據患者情況調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漿靶控濃度,并間斷給予順式阿曲庫銨維持麻醉。術畢常規給予新斯的明0.02 mg/kg和阿托品0.01 mg/kg拮抗肌松殘余,待患者意識清醒,符合拔管指證后拔出氣管導管。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麻醉前(T1)、拔管前即刻(T2)、拔管后1 min(T3)、拔管后5 min(T4)、拔管后15 min(T5)時的HR、MAP值,記錄患者蘇醒時間,即指令性睜眼、搖頭的時間,記錄患者拔管時間。用單盲的方法評估患者拔管后5 min時的術后躁動(RS)評分和術后舒適(BCS)評分,根據患者需要追加鎮痛藥并記錄例數,記錄患者拔管后5 min的呼吸抑制的例數。
1.4 評分標準 術后躁動的RS評分:0分,無躁動;1分;在吸痰等強刺激下發生躁動,一旦刺激停止,躁動即停止;2分:無刺激情況下即發生躁動,但無需制動;3分:需藥物和物理方法制動的不自主運動。術后舒適BCS評分:0分,持續疼痛;1分,安靜時無痛但深呼吸或咳嗽時較痛;2分,平臥時無痛但改動體位時較痛;3分,深呼吸時無痛;4分,咳嗽時無痛。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同一時間點的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技術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體重指數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況的比較(n=15,±s)

表1 患者一般情況的比較(n=15,±s)
組別 年齡(歲) 性別比男/女 體重指數Kg/m2 手術種類食管癌/肺癌 手術時間(min)S1組44±8 8/7 21.6±3.1 8/7 148±29 44±9 7/8 21.5±3.2 8/7 147±29 S2組 46±8 7/8 21.4±3.1 7/8 150±30 S3組
2.2 三組患者全麻恢復期HR、MAP變化的比較 組內比較:S1組,T2、T3、T4時間點與 T1時間點,相比 HR增快、MAP增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2組、S3組,T2、T3、T4時間點與T1時間點,相比HR增快、MAP增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組間比較:T1、T5時間點,三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T3和T4時間點,S1組與S2組、S3組相比,HR增快,MAP增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2組和S2組,HR與MAP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三組患者全麻恢復期HR、MAP變化情況(n=15,±s)

表2 三組患者全麻恢復期HR、MAP變化情況(n=15,±s)
注:組內比較:與T1相比,*P<0.05;組間比較:S1組與S2組、S3組相比,#P<0.05
82±9 S2組 82±8 84±7 85±9 84±10 83±8 S3組 80±10 85±8 84±8 85±9 81±10 MAP(mm Hg) S1組 95±11 115±10*# 118±11*# 108±12*# 94±12 S2組 93±13 96±13 97±10 95±10 94±11 S3組T1 T2 T3 T4 T5 HR(次/分) S1組 81±9 95±8*# 97±10*# 88±8*#指標 組別96±10 97±11 98±12 95±11 96±12
2.3 三組患者全麻恢復期情況的比較 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方面,S3組與S1組、S2組相比均延長,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1組與S2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躁動RS評分方面,S1組與S2組、S3組相比增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2組與S3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舒適度BCS評分方面:S1組低于S2組、S3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2組與S3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需追加鎮痛劑例數方面,S1組高于S2組、S3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2組與S3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呼吸抑制發生率方面:,S3組高于S1組、S2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1組與S2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三組患者全麻恢復期情況的比較(n=15,±s)

表3 三組患者全麻恢復期情況的比較(n=15,±s)
注: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呼吸抑制發生率,S3組與S1組、S2組相比,*P<0.05;RS評分、BCS評分和需追加鎮痛例數,S1組與S2組、S3組相比,#P<0.05
評分 呼吸抑制 追加鎮痛S1組 5.6±3.2 6.6±2.7 1.7±0.4# 1.8±0.5# 2/15 10/15組別 蘇醒時間(min) 拔管時間(min) RS評分 BCS#2/15 S2組 5.8±3.3 6.7±2.9 1.0±0.5 2.9±0.5 2/15 3/15 S3組 8.9±3.2* 10.2±2.9* 0.8±0.5 3.0±0.4 6/15*
常規開胸手術創傷大,患者麻醉蘇醒期常出現躁動[2],躁動除了與麻醉藥殘余作用、低氧血癥、氣管導管刺激及尿管刺激等因素有關外,切口疼痛是引起躁動的主要原因。躁動患者生理影響巨大,嚴重影響患者麻醉恢復期安全,因此開胸手術后蘇醒期良好鎮痛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型強效阿片類鎮痛藥舒芬太尼是芬太尼N-4位取代的衍生物,鎮痛作用時間約為芬太尼的2倍,且鎮痛強度為芬太尼的5~10倍。大劑量應用舒芬太尼對循環的影響,僅表現為心率輕度減慢,心臟指數和平均動脈壓輕度降低,但未發現心肌抑制、心動過緩和外周血管擴張,因此其具有心血管穩定的突出優點[3]。且相對于μ2受體,舒芬太尼對μ1受體有更高的選擇性,在保留鎮痛效果的同時呼吸抑制作用弱[4]。因此目前廣泛應用于麻醉維持和術后鎮痛。
林錚等[5]報道0.15 μg/kg劑量舒芬太尼可有效抑制全麻拔管期應激反應,對拔管時間和蘇醒時間無影響,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0.15 μg/kg劑量的舒芬太尼,并選擇兩個等距點0.1 μg/kg和0.2 μg/kg劑量進行比較。通過本研究發現,術畢前20 min給予舒芬太尼0.15 μg/kg劑量組的患者,比0.1 μg/kg組有更穩定蘇醒期血流動力學變化,更少的蘇醒期躁動發生。這可能與舒芬太尼血漿半衰期較長,鎮痛強度高有關,這有利于減少因疼痛引起的躁動。而0.2 μg/kg組患者蘇醒、拔管時間較長,且呼吸抑制發生率高,這與舒芬太尼呈劑量相關性呼吸抑制作用相關。
綜上所述術畢前20 min給予舒芬太尼0.15 μg/kg用于開胸手術后蘇醒期,有滿意的蘇醒期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有滿意的全麻恢復期循環變化,且不影響患者的蘇醒、拔管時間,較低的術后躁動發生率和滿意的術后舒適度評價,蘇醒質量高,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1] 段世明,綜述.舒芬太尼臨床藥代動力學研究.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1993,14:135-137.
[2] 韓廣彥,趙硯麗,吳冉.開胸手術患者恢復期躁動的原因及護理對策.山東醫藥,2007,47(36):124.
[3] Clark NJ,Meuleman T,Liu WS,et al.Comparison of sufentanil-N2O and fentanil-N2O in patients without cardiac disease undergoing general surgery.Anesthesiology,1987,66(2):130-135.
[4] 田玉科,Hart E.舒芬太尼與芬太尼復合異丙酚靜脈麻醉的比較. 中華麻醉學雜志,1998,18:608-611.
[5] 林錚,劉中砥.不同劑量舒芬太尼對全麻患者拔管期血漿腎素和皮質醇水平的影響.溫州醫學院學報,2009,39: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