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勉
廈門市社會福利中心松柏醫院,福建廈門 361000
老年患者相對特殊,加強心理干預是整體護理模式中的重要環節,其特點為運用護理程序,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刺激,協調各種關系,為患者解決問題,提高其遵醫依從性,進而為疾病康復提供保障。本次研究選擇100例老年內科患者,分組就常規護理及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進行對比,現論述如下。
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齡50~79歲,平均(68.2±2.5)歲。其中消化系統疾病18例,冠心病12例,腦血管疾病21例,肺部疾病16例,高血壓33例。排除明顯精神疾病者,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劃分,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方案護理,如日常照護及對癥支持、健康指導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心理干預,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 老年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①孤獨和失落:老年患者多對孤單寂寞有恐懼感,在住院期間,與外界和家人缺乏心理溝通和情感交流,生活單調,易有被拋棄感,故行為、性格出現程度不等的改變[1]。以沉默寡言、自尊心較強、固執為表現的心理孤單者也占較高比例。②焦慮和恐懼:老年人機體各項機能衰退,急性期心理壓力過重,如心肌梗死,有瀕死感,加之醫院陌生王法間,多有焦慮和恐懼心理,對預后過分擔心,以不思飲食、煩躁不安等為主要表現。③情緒不穩:以多疑、心理重重、失眠等為主要表現,易激惹、不配合治療,具有較差依從性。
1.2.2 心理護理干預 ①建立良好溝通: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需主動迎接,建立良好溝通,對合適的床位進行安排,介紹負責護士、住院須知、住院醫師、病區環境等,并就患者及家屬的需求進行詢問,盡量對合理需求予以滿足,解答疑慮,各種輔助檢查予以陪同,增強患者安全感,消除負性心理[2]。②尊重患者:維護患者權益,尊重患者人權,態度真誠和平等,是實施護理的基礎,護理人員需依據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職業、性別行恰當稱呼,使患者自尊心滿意,保持樂觀情緒[3]。③消除焦慮、恐懼心理:加強入院宣教,就老年患者飲食習慣、愛好、個性進行了解,觀察心理活動、精神狀態等表現,就疾病和康復治療知識、注意事項簡要講解,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疏導負性情緒。并取得家屬配合,給予患者更多關愛,提高醫護依從性。④加強生活護理:長期臥床者,需勤輕柔翻身,皮膚需保持清潔,以防褥瘡形成。需囑患者多食水果、蔬菜,禁辛辣,改善消化功能,對腸道蠕動加以促進[4]。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醫護后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總分均為20~80分,>40分為陽性。并應用醫院自制問卷,對護理滿意度展開調查,滿分為100分,>60分為及格。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8%,對照組為80%,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抑郁、焦慮評分比較(分)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增強,醫療科技水平顯著提高,醫療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除重視疾病本身的護理外,精神、社會、人文方面的干預也已引起廣泛重視[5]。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劇,老年疾病多病程長、易復發,患者情緒波動較大,對護理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加強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是保障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本次研究觀察組分析老年患者特點,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如建立良好溝通、尊重患者、消除焦慮抑郁、加強生活護理等,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焦慮抑郁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加強老年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護理質量,保持樂觀心理,為疾病康復提供保障。
[1] 談燕飛,梁柳梅,李素珍,等.老年心腦血管病人抑郁狀態調查及心理護理效果評價[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201-202.
[2] 孫富國,甄海鷹.注重醫療工作中的語言技巧[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2):144-145.
[3] 范泉玲.淺談內科老年患者心理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3):144-145.
[4] 滕沁伶,程君,羅曉輝.內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西南軍醫,2010,11(12):1248-1249.
[5] 胡秀英,劉祚艷,龍納.老年護理學的新理念及發展趨勢[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25):2977-2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