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沛麟 王建蕓
證據規則是指在收集證據、采用證據、核實證據、運用證據時所必須遵循的準則。它不是一般的原則和制度,而是訴訟實踐中可以操作的尺度。長期以來,缺乏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證據規則,一直是我國刑事訴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證據規則,對于保障刑事訴訟法的有效運作,保證訴訟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證據規則的歷史發展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由于認識能力的局限,判斷證據主要使用神明裁判的方式。在這個階段,審判不需要盤問證人、逼取口供或者提取物證,惟一的判斷方法就是神的啟示,所以這時的證明是沒有任何規則可言的。 歐洲中世紀以后,法定證據制度代替了神示證據制度。法律明確規定了證據的判斷標準,法官只能根據這些規則來判定案件事實。沒有法律規定的證據,不能作出有罪宣告;如果具有一定的證據,不管審判者內心判斷如何,都必須作出有罪判決。因此,這一時期是完全依賴證據規則認定證據的。
十三世紀以后,英國建立了陪審制度,實行公開審理,并且由訴訟雙方互相對抗。為適應陪審審判的要求,保護被告人的利益,法律對證據的可采性開始重視,以防止無用或者不適當的證據出現在法庭上。這樣,對證據的可采性和判斷證據證明力的規定越來越具體,證據規則開始出現。 在英美法系,證據規則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即基礎性規則、證據排除規則及其例外。在大陸法系國家,基于對法定證據制度中各種形式性規定的極端反感,對于案件事實的證明,立法一般不對各種證據材料是否具有證據資格、能否作為法庭證明的證據使用作具體的規定,而是授權法官根據具體的情況自行取舍。因此,在大陸法系國家,具體證據材料是否具有證據資格基本上是一個法官自由裁量的問題,殊少明確的證據規則可循。
從發展趨勢上看,兩大法系的發展方向是截然相反的。大陸法系國家,在強調法官裁量權的傳統上,開始通過立法確立了一定數量的規則,促進了證據資格的法定化。英美法系國家,則在證據規則的基礎上,賦予了法官廣泛的裁量權。由于二者的出發點不同,這種方向相反的發展卻縮小了兩大法系在證據資格問題上的差別,并逐漸形成了一些為多數國家所共認的證據規則。
二、國外立法中的主要證據規則
國外立法中的證據規則,從體例上來說,主要有英美法系的證據規則、自由心證的證據規則和有關國際公約中對證據規則的規定。這些規則中的基本內容都是在長期的訴訟中積累而成的,就其技術性而言,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予以借鑒。
(一)相關性規則。相關性是實質性和證明性的結合,也就是說,如果所提出的證據對案件中的某個實質性爭議問題具有證明性,那它就具有相關性。 在英美訴訟實踐中,對相關性的確認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例如,證人、被告人或被害人的品格原則上被視為不具有相關性,但排除品格證據的要求也有一些例外,如對于證明被告作案目的和動機卻有證明作用的品格證據可能納入訴訟。
(二)傳聞證據規則。傳聞證據包括兩種證據資料:一是證人在審判日以外對案件事實所作的陳述;二是證人在審判日以他人感知的事實向法庭所作的轉述。傳聞證據規則即傳聞法則,是指原則上排斥傳聞證據作為認定犯罪事實的根據的證據規則。根據這一規則,如無法定理由,在庭審或庭審準備期日以外所作的陳述不得作為證據使用,記載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勘驗結果的筆錄、鑒定人制作的鑒定結論都不具有當然的證據能力。
(三)反對誘導性詢問規則
反對誘導性詢問規則主要應用于法庭審理。所謂誘導性詢問,是指詢問者的詢問強烈地暗示證人按提問者的意思作出回答,如果詢問帶有誘導,這種詢問是無效的。
(四)最佳證據規則。
即認為原始文字材料(包括錄音、錄相、攝影材料等)作為證據其效力優于它的復制品,因而是最佳的。這一規則主要適用于書證。等等。
三、我國確立證據規則的必要性
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全部訴訟活動實際上都是圍繞證據的搜集和運用進行。在證據運用中,現代各國證據法雖然普遍認可自由心證制度,允許栽斷者根據理性和經驗對證據作出自由判斷,但由于訴訟證明過程存在利益價值的沖突,存在證據和事實認定上的矛盾,如果不確立一定的證據規則,將難以保證訴訟的效率和對案件客觀事實的正確認定。我國過去的刑事審判是法官依職權推進的方式,很少有證據規則。由于沒有相應的證據規則,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四、完善我國證據規則的原則和要求
建立、健全我國的刑事證據規則,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要求。我國傳統上屬于大陸法系國家,案件的審理和裁判主要由職業法官負責,因此規范證據能力的證據規則數量不需要規定過多。對于實踐中急需規范的問題,如收集證據、排除證據、舉證和質證等問題,則應當規定完備的規則。同時,證據規則的建設還應當針對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尊重我國的現實社會條件,注重證據規則的現實可行性。具體來說,完善我國刑事證據規則,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證據規則的建設,應當體現“控辯式”訴訟結構的要求。由于我國刑事訴訟向控辯式轉化,國外的上述經過長期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確證所認可的證據規則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意義上可以被我們借鑒。其中一些內容,實際上在我們過去的訴訟實踐中已經確認或在我們的證據法理論上已經認可,如證據應當有相關性、口供應當補強、對通過嚴重違法所獲取的人證(被告口供、被害人陳述以及證人證言等)存疑甚至不用等。只不過由于訴訟制度的變革,我們需要將一些法律規范和一些實際做法上升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法律規則,同時應當適應制度的變化改變證據法上的某些操作方式并確立某些新的規則。
第二,證據規則的建設,應當符合我國的司法實踐。我國目前雖然采用了抗辯式的訴訟結構,但在訴訟過程中,法官仍保留了較大程度的職權運用。同時,在我國由于證人保護、證人作證補助等問題還沒有有效地解決,所以在證據規則的設計上,應當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否則,再完善的規則也難以充分執行。
第三,證據規則的建設,應當配備相應的刑事訴訟程序。證據規則只能借助排除的方式對證據的運用產生作用,一個有生命力的證據規則必須有輔助的程序制度作為保障。
“三種方法”,和“四個規則”等“多條技巧”。 “一種學說”,即“三證合一”證明方法的學說。“三種方法”,即科學法證、鏈集印證和合理心證三種方法。“四個規則”,即證據可采性規則(建議稿)、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建議稿)、刑事印證法則和刑事心證法則。尤其是刑事印證和刑事心證被正式系統地作為刑事證明法的提出在證據法學界尚屬首次,并且該兩個法則對于司法工作人員的辦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多條技巧”,即在科學法證方面,審查證據合法性、關聯性和客觀性的技巧;在鏈集印證方面,不同種類的證據中的聯結點不同犯罪構 成內容中的證據聯結點的發現和運用技巧,以證據鏈證明犯罪主體、犯罪對象、犯罪主觀方面和犯罪客觀方面的技巧,證據的取舍技巧,判斷證據聯結點 差異和一致的技巧,審查單個證據鏈的技巧,分析證據鏈集完整性和閉合性的技巧,故意殺人案件在內的9種常見刑事案件鏈集印證的技巧;在合理心證方面,運用經驗法則和刑事推定的技巧、判斷單個證據真實性的技巧、比較數個(種)證據真實性的技巧,判斷證人證言正確性的技巧;等等。這些刑事證明的技巧對于促進司法工作人員的盡快掌握刑事證明技巧,保障辦案成功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