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婷玉
【摘 要】語言能力在人的綜合素質中所占比重較大。在知識經濟時代,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成為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特征。但在現實中,很多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欠佳,對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適應能力造成了一定制約。本文從實際出發,分析影響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對提高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語言能力;方法研究
語言表達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突出體現,也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受應試教育以及學生自身的影響,學校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既缺少系統的培養計劃,也缺乏必要的實踐訓練,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要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就必須重視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提高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呢?
我認為影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三大因素:一、個人條件;二、語言經驗;三、知識結構。個人的語言條件不足,制約了語言的準確表達和邏輯連貫性;沒有足夠的語言表達經驗,從而導致了臨場口語應變能力不夠;知識結構的不健全,導致了說話時內容枯燥、千篇一律,無法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的時候,注意這三方面的問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自身語言條件
我認為,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語言條件,包括語言生理條件和進行相應的語言技能訓練。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發音的發音器官及發音原理。人類的語言發音器官包括肺和氣管、喉頭和聲帶以及口腔和鼻腔。因為受到方言的影響,在運用這些發音器官時,和通用的標準語言——普通話的發音器官運用有所不同。學生應該明白這之間的區別,通過學習普通話的聲母、韻母及聲調的發音動程,糾正不規范、不標準的發音方式,以達到語言清晰、準確的效果。
第二要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語言缺陷,在說話時是否存在語音不準、發音氣息有誤、吐字不清、發音器官運用不當等問題,通過發音器官操來進行訓練和糾正,來達到擺脫方音固有的發音器官運動軌跡的負面影響,增強發音器官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同時可以幫助感知普通話聲、韻、調個體要素的發音要領。訓練時間一長,可以使發音器官十分準確地根據普通話語流需要進行及時快速的動作轉換,達到靈活、暢順、準確、自然的語言應用效果。
二、多方練習,積累語言表達經驗
要想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加強語言的實踐運用。首先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說話能力的核心是交際,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百分之十五,而交際能力卻占百分之八十五。放眼現實世界,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管理者或企業家無具有突出的交際能力。然而,現在很多學生不擅交際,不會交際,甚至害怕交際;有的到了成年,還視交際如險灘。交際作為一種能力,也是可以培養的。那么用哪些方法來培養呢? 交際最直接的形式是交談。交談中,教師可以時常給出一些模棱兩可、具有可辯性的話題讓學生辯論;也可以有意地提出一些不正確的或片面的觀點,讓學生據理反駁;平時話語中的差錯,要學會總結再糾正。通過參加演講賽,上課回答問題、開會時積極發言、主動與人語言交流等方法來積累自己的語言表達經驗。
三、拓寬知識結構,提高口語表達水平
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閱讀增廣見聞,收集語言素材;通過對話、朗誦等方式等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首先要注意準備好材料來充實自己。不管在什么時候,只要看到好的句子或者是具有哲理性的話語就隨時記下,經過長期的積累,這將會成為學生非常重要的知識儲備。在與別人交往中,要嘗試著不斷的信手拈來,靈活運用自己所積累下來的材料,讓你自己顯得很有知識涵養,與眾不同。其次認清自己的語言環境。人們都認為說話是一門藝術,在特定的環境內傳達適當的語言,盡可能地增強話語的藝術效果。我們都知道要說對話,但是怎樣才是說對話?關鍵在于“在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應該說什么樣的話,應該有清晰地認識,那樣就是說對話。同時要多加注意身邊的人的身份。在一個交際環境中,如果不想讓自己陷于尷尬,就要多注意身邊發生的一切。要弄清楚誰在說話,都說了些什么。發現哪些人特別能說話,就要向那些人多加學習,看看他們是怎么處理特殊事件的。而有些人不大會說話,也要學會分析原因,他們說得不好的地方,要引以為鑒,不要重復他的錯誤。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多學習別人的特有語言,比如說手勢語、面部表情等,通過練習來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效果。同時還要多關注聽眾的想法。每個人說話,不是給自己聽的。只有有一定的聽眾,自己說的話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所以,如果沒有聽眾,或是說的話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那之前積累的材料,組織的語言就沒什么意義了。所以,在交談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好聽話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如果聽者表現的很不耐煩,那就說明自己說錯話了,或是說的話沒有任何吸引力。這時候就要學會調整說話的主題和說話方式。如果別人聽的津津有味,那么就表明口才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在說話前還要注意組織好語言。要清楚什么話是必須說的,什么話是廢話,什么話是適時的。雖然不必要一語驚人,但起碼說出的話不會使別人感到枯燥無味。我們不要因為別人在討論某一問題就接他們的話,除非在說話之前就已經把語言組織好了,并且確認說出的話是正確的。如果實在組織不好語言,那就安靜地坐著,做一個好聽眾,從別人的談話中學習說話技巧。預想好說話后別人的反應。在與別人集體討論中,說出的話是否會起到正面作用?這要從別人的反應上來確認。當自己準備發言時,不僅要先組織好語言,還要考慮好說完后的結果,要先做好最壞的打算,想象出一個很糟的氛圍,別人都對你說的話白眼相向,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會對你自己的說話能力造成負面影響,與其這樣,還不如不說。但不意味著你在公共場合中最好別說話,人都是要多說話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才能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該怎樣來達到你想要的效果需要認真考慮。
總之,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個簡單、機械的過程,要廣泛的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不光是在課堂上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鍛煉,還要積極的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注重語言的靈活運用,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提高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偉琳,馬洪海;師范院校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思考[J];天中學刊;1999年04期
[2]豐愛靜;大學生語言溝通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科學;2009年10期
[3]梁巧麗、韓芳;口才的標準及常見缺陷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