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摘 要】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對于當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看法, 探討了作為教師具備高尚職業道德修養作用及意義, 介紹和分析當前存在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問題,總結了高等教師培養職業道德修養的方式方法,從整體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高校教師職業修養的重要意義。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教育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教師勞動的質量,肩負提高民族素質使命的高校教師,應該培養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要性
一、高校教師的本質與任務
熱愛教育事業,樂于奉獻。任何一個人只要選擇了教師職業,就要全身心地熱愛教育事業,就要有為教育事業而奮斗終生的信念,因為這不僅關乎到學生的命運,更加會影響和制約著教育勞動中的其他關系,甚至影響著百年大計的教育教學質量。放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把“三尺講臺”和所有學生視為生命的一部分,用一生的時間教導他;用一腔的熱血溫暖哺育他;用高尚的情操感化他。這樣才能真正容身于偉大的教育事業中,也是真正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
教書育人,盡職盡責。“教”和“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滲透。高分低能,有才無德的學生越來越多了,素質教育,刻不容緩。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發展學生的智能的同時,應通過課上課下教學活動和師生的相互作用,在學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等方面多下功夫,已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這樣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其結果才可能使學生向著德才兼備的方向發展。這樣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
(一)教師必須以身立教,德識統一
教師跟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在教育過程中最關鍵的。這關系到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更加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一生命運等等。因此,我們應這樣規范自身: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師表”,學習的榜樣。那么,作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應無時無刻在言語習慣、儀表舉止、學識修養、思想品德等方面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要想在學生的心中樹立威信,就應該讓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表里如一。不要這邊三令五申強調考場紀律,轉身就去為自己“做文章”!這樣的教師要怎樣給學生做榜樣呢?要怎樣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認識的形成呢?可見,我們要想更好的達到教育目的,必須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了。
以身立教,德識統一。培養德才兼備的好學生最根本的要素便是樹立自身良好形象。首先,表里如一。為人坦誠是為師的第一資格證。其次,為人正派、舉止文明更是難能可貴。再次,要誠實、坦白地面對學生和自己,不能給學生偽科學,更加不應誤人子弟。這樣的教師才是學生歡迎的教師,才是職業道德高尚的教師。
(二)教師與其他人際關系中的道德規范
人不是獨立地存在在這個社會上的,教師的世界也不僅僅是學生,周邊的因素同樣也在制約著教師的發展。對于一名優秀的教師來說,人際交往也是至關重要的。大都體現在如下關系中:
教師與教師關系中的道德規范。現代教育是一種群體協調性很強的職業勞動,它需要教師之間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以實現培養學生的目標。那么,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我們互敬互愛,謙虛有禮,和諧統一。教學相長、彼此尊重才是具有較高道德水平的教師。
教師與學校領導關系中的道德要求。雖然領導和教師都是教育工作者,人格、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是,畢竟社會分工和職責不同,存在著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所以兩者之間的關系需要更巧妙、慎重的處理。服從安排,認真完成領導給的任務是一個教師道德修養水平的反應和標志。真正把自己當成學校的主人,適時地給領導提出合理化建議。
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社會關系中的道德要求。由于學生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家長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師應該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有關情況,不應添加主觀感情色彩。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道德法紀,虛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意見,做好進一步的溝通。對于社交過程中的教師更加要遵守社會公德,時刻注意自己的教師形象,態度和藹,向他人虛心學習自身的不足之處。
(三)教師言表風紀的道德規范
人的氣質修為都很容易從語言、儀表、風度、法紀等方面表現出來。所以,高校教師要尤其注重遵循這些方面的道德規范。
教師的語言要求。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美好的語言是塑造青少年心靈的最巧妙的手段。”沒有高超的語言素質,就培養不出青少年內心的細膩感情和崇高的道德情感。專業術語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又不應讓語言枯澀、無味。生動形象、詞語優美、語言文明、純潔更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興奮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獲益。
教師的儀表要求。1956年郭沫若同志在服裝展覽會上的題詞中這樣寫道:“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他能直接反映一個教師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對學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和審美價值。如果教師精神不振或濃妝艷抹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以及聽課效率;相反,如果教師朝氣蓬勃、服飾大方得體則會帶給學生積極向上、輕快愉悅的心情,這樣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教師的風度要求。風度不僅是一種外在表現,它更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它依賴人的言談、舉止、儀容、服飾形成和表現。所以我們要做一名有風度的高校教師,平時的沉著穩重、和藹可親、學識淵博就必不可少了。教師就如同部隊中的指揮員一樣,不但要有和藹可親春風般的溫暖,更要具有沉著冷靜的性格氣質。不要把平日的情緒帶入到工作中去,應始終保持一種鎮定自若、從容自如的良好形象。學識的淵博很能體現教師風度,沒有淵博的學識為基礎和底蘊,教師的風度便蕩然無存。
三、如何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
(一)熱愛教育事業,發揚敬業精神
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自己從事的職業。敬業就是以恭敬、嚴肅、負責的態度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專心致志。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熱愛教育,一定要認識到,我們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的辛勤付出,就沒有人才的茁壯成長,就不能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把教師從事的艱苦勞動和這種艱苦勞動對祖國美好未來的意義聯系起來,就能感受到教師為此付出的勞動是值得的,就會感到當一名教師的光榮與自豪。從而就會熱愛本職工作。常言道“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有了“熱愛教育”的職業情感就會把它外化為具體的職業行為,就會在自己的崗位上,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安于清貧的“粉筆生涯。”
(二)刻苦鉆研,提高自身素質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教育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教師勞動的質量。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刻苦鉆研業務,提高自身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師德的根本標志,也是教師整 體素質的核心部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首先要用自己的品德,修養、情操、儀表、對國家、對人民和社會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刻苦鉆研,注重自身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調整。第一、教師獲得新知識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主動的不斷的自學。自學能力越強,越有利 于知識結構的優化和更新。第二,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教師必須注重深入實踐,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出教育的規律和方法,以利于指導不斷變化的教學。第三、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有利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改進。第四、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有了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國民素質。因此,教師應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勇于探索創新,提高教學質量。此外、還應注意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科研能力等。
(三)熱愛學生、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熱愛學生是良好師生關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行為。高校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具有鮮明個性特點,有豐富的感情生活,甚至有些叛逆性格的青年學生,熱愛學生應該做到: 了解信任學生。作為教師,要了解學生,信任學生,只有了解學生的優點和缺點、苦惱和憂愁,才能根據學生特點“對癥下藥”進行教育,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平等的對待和尊重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權利、有尊嚴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人格、關注其個性發展,而不要“目中無人”一切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此外,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應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有親有疏,否則就會傷害學生自尊心,有損學生人格也有損教師的光榮形象。
四、提升職業道德修養的必要性
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又是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各級各類學校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從根本上避免一賦而成、一勞永逸的短期行為,師德建設還必須堅持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路,動員社會的力量整體參與,只有這樣,師德建設工程才能做得更好、更扎實,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將自律與他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師德建設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能夠為國家、民族贏得未來的高層次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愛崗敬業作為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師道德規范的思想前提,教師只有具備了愛崗敬業精神,才能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為祖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愛崗敬業既是教師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獲得個人滿足,完成人格升華、實現個人利益的有效社會途徑。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把“愛崗敬業鑄師魂”作為加強師德修養的一個重要主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時代需要,完成教書育人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