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權
我國初中數學教材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有了很大變化,一本教材統天下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不同版本多樣化的教材應運而生。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編寫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確了每個學段的目標,至于每個年級學什么、學多少、怎么學,沒有做具體規定。與過去《大綱》相比,課程標準在內容的知識體系方面有增有刪,學習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結構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現形式方面有顯有隱。新增了蘊涵著全新教育理念的“課題學習”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具有挑戰性和綜合性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代數方面,“統計與概率”一章,華東師大版本數學教材從7年級就開始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即“數據的收集與表示”、統計圖等。新增了概率的內容。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及估算與近似計算能力,刪去繁雜的計算。淡化筆算,重視計算器的運用,加強實踐與綜合應用。幾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視圖、展開圖,圖形的平移、旋轉等。向廣度拓展,向深度推進了。
1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新觀念、新思想
新觀念中不僅包含對事物的新認識、新思想,而且包含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為此作為新人才就必須學會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獲取新知識更新觀念,形成新認識。在數學史上,法國大數學家笛卡爾在學生時代喜歡博覽群書,認識到代數與幾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的作圖問題,指出了作圖問題與求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通過具體問題,提出了坐標法,把幾何曲線表示成代數方程,斷言曲線方程的次數與坐標軸的選擇無關,用方程的次數對曲線加以分類,認識到了曲線的交點與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主張把代數與幾何相結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幾何研究的新觀點,從而創立解析幾何學。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應教學生會學。在不等式證明的教學中,我重點教學生遇到問題怎么分析,靈活運用比較、分析、綜合三種基本證法,同時引導學生用三角、復數、幾何等新方法研究證明不等式。
2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主要表現對已解決問題尋求新的解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和創新。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探索未知領域,尋找客觀真理,成為發現者,要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這一探索過程,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如在球的體積教學中,我利用課余時間將學生分為三組,要求第一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高10厘米圓錐;第三組每人做半徑為10厘米高10厘米圓柱。每組出一人又組成許多小組,各小組分別將圓錐放入圓柱中,然后用半球裝滿土倒入圓柱中,學生們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半球的體積等于圓柱與圓錐體積之差。球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集公理化思想、轉化思想、等積類比思想及割補轉換方法之大成,就是這些思想方法靈活運用的完美范例。教學中再次通過展現體積問題解決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統的條理的體積公式的推導線索,把這些思想方法明確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才能從中領悟到當初數學家的創造思維進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
3 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一些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體現,是學生藉此學習新知識的基本線索和教師賴以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新課程為教材的多樣化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華東師大出版社的版本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開最基本的、豐富多彩的數學內容。更多的是強調學生實際操作,以試一試、做一做、討論的形式編寫。相當一部分的例題、習題較舊教材更貼近實際生活,更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由于初中數學課程內容的重大調整和變化,要求教師必須具很強的開發能力。要深刻領會新教材的意圖,全面地熟悉新舊教材的變動情況,根據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為基礎,繼承與創新并重,可對教材適當補充和刪減,或調整教學順序,搜索有關資料并進行歸納整理,不斷積累課程資源,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帶領學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養學生對教材的知識發現、探索和運用的能力,進而具有自學能力。講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現代化手段、幾何圖形等,帶領學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課程標準加強的內容和新增內容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和學生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新教材的靈活性,給予一個好的教師得以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空間,老師課前的準備過程與課上施教過程都是教師對教材開發的過程。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靈活的運用教材。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是教師選用教材、資料,特別是分析運用教材的開發能力的體現。
4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就是一種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學生互相配合能解決的問題,增進學生協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如我又在講授球的體積公式時,課前我讓20名學生用厚0.5厘米的紙板依次做半徑為10、9.5、9 …… 0.5厘米圓柱,列出各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并算出結果。又讓40名學生用厚0.25厘米的紙板依次做半徑為10、9.75、9.5 …… 0.5、0.25厘米圓柱,列出各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并算出結果。課堂上我先把球的體積公式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用兩根細鐵絲分別將兩組圓柱按大到小通過中心軸依次串連得到兩個近似半球的幾何體。讓大家比較它們的體積與半徑為10厘米的半球體積,發現第二組比第一組的體積接近于半球的體積,如果紙板厚度變小得到的幾何體體積愈接近于半球的體積,幫助學生發現了球的體積公式另一證法。同時不僅向學生講教學過程中的實驗材料為什么讓大家各自準備,而且有意識地讓學生損壞串連到一起的幾何體和各自的小圓柱。通過這些使學生認識到只有齊心協力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數學教學具有不僅使學生學知,學做;而且使學生學共同生活,學共同發展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