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
摘 要:隨著21世紀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藝術學科與文科、工科等學科的相互交叉與融合,一些與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新的專業方向不斷涌現,設計類專業已經成為中國高校發展最熱門的專業之一。文章結合我國現階段藝術設計的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的教學模式改革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改革方法
0 引言
隨著現代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改革與發展,越多越多的藝術設計類產業經營組織與機構不斷的涌現出來,這就使得對藝術設計人才有著越來越多的市場需求。在我國設計藝術教育表現出來的實際狀況是落后于現代設計實踐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人才的質量與數量不能滿足與市場需求,造成了現階段的高端設計產品需要借助于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外設計公司出產的作品。我國必須要盡快的擺脫現階段的此類尷尬局面,建立起適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創新適合現代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1 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根據我國近年來藝術招生的情況不難統計出,我國的藝術熱現象在逐年上升,我們可以每院每年招收120名新生、四年本科在校生480名這個比較保守的平均值來計算,得出這1125所院校共有 54 萬在校生(不包括碩士生、博士生和繼續教育生)的估算數據,再加上獨立建制的藝術學院,我們可以估算出當下中國設計教育總計不少于 60 萬人左右在校生(含本科生、研究生)的龐大規模,占全國 2700 萬在校大學生總數的 2.2%,即每 45 人中有 1 人是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這個比例使中國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大國。但是事實告訴我們,設計大國≠設計強國。以“規模擴張”為特點的當下中國設計教育,不僅不會促進中國創新設計事業的發展,反而可能成為向高水平提升的最大障礙。許多院校沉浸在校園碩大、硬件現代的“喜悅”之中,忘卻了“培養創新人才”這個設計教育的本質。因此,在藝術設計教育快速膨脹的同時,教學質量下降導致整個教育體制機能退化,就成為了必然結果。
2 當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存在的問題
2.1 泡沫化的招生規模
我國很多高校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把藝術設計專業作為學校創收的專業,沒有從自己所在地域的特點、文化特色,學校專業優勢等方面來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專業設置上的重復和浪費。高校的擴大招生,最終可能導致教學條件滿足不了教學需要,教學質量難于提高;招生把關不嚴,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學生情況特殊,教育和管理有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2.2 教學模式不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
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多從美術教育派生而來,并且多從工藝美術專業更名而來,是一種以美術為基礎的設計模式,一直不大重視與技術、經濟的聯系,也不考慮經濟對設計的影響,沿襲這種設計模式使得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縛。從整個教育體系對于設計教育 20 多年發展的認識來看,中國的設計明顯處于“市場牽動”模式,而非“思想牽動”、“社會牽動”模式。直到今天,國內的設計教育雖然表面很熱鬧,事實上在教育體系上與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沒有本質的區別。不少人以為增加了一些電腦課程就是教育的現代化,其實只是學會幾個軟件操作,社會經濟的進步也并沒有從藝術設計教育中得到反映。
設計院校的設計實踐教學,是設計教育最薄弱的環節,絕大部分院系(專業)的教學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沒有相應的實踐基地,學生設計制作基本是假設的課題,使設計與社會需求脫節,不能使學生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訓練。雖然允許對學生在校學習階段鼓勵開發思維,允許學生制作一些文化性、想象性思維的課題。但學生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社會培養輸送人才,而現今學生對實際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幾乎全然不知,學生畢業后感到不能及時進入角色,有許多是工作中必需的但在學校里沒有得到訓練和學習的知識,使高校的設計藝術教育淪為一種“預備級”的層次,難以為當代的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人才,使設計教育處于一種培養半成品的結果。畢業之后仍然需要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磨練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實際的發揮自身的工作價值。
3 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改革方法
3.1 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正發生變革,知識經濟中的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都與高等教育密切相關。特別是近20年以來,高科技及其產業化促使高等教育發生新的大的改革,教育、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趨勢顯而易見。當代美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而這些高科技產業都與高校分不開。美國的大科學園區都與高校互相連為一體,被譽為美國高科技的搖籃,新經濟的發動機的硅谷科技工業園區就是以斯坦福大學為主導發展起來的日本筑波、中國臺灣新竹、北京中關村等,都是以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學為中心,以高新技術產業群為基礎形成的產學研結合的。教育科技產業三位一體,出技術,出產品,又出人才,縮短了知識與信息從設計加工到推廣應用的周期,加速了知識經濟的發展。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清華大學,為我系工業設計加入這一大潮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國內不少綜合性大學設有設計學院或工業設計系,相信還有更多的綜合性大學將加入這一行列。這些綜合性大學應該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的重要基地,不僅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和承擔科技前沿重大課題,還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設計創新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直接參與并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們應借用這一優勢,發揮藝術設計在這一進程中特殊而重要作用。
3.2 “全球化課程”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國際化發展的探索
藝術設計的全球化課程,應指各國在知識經濟引發的全球化、數字化的國際大背景下,改革課程體系,將自身置于世界,了解自己所處學術位置,以世界性標準檢驗自己。這種國際交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性問題和高素質的設計人才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價值觀念中共同發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應付全球范圍的變革能力和更大的包容性和理解的多樣性,使設計教育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本國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對于未來服務于全球消費者的工業設計師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國設計教育,要加強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在交流合作項目的選題上,注意自主性、目的性和系統性規劃。
3.3 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和實驗設施建設、推行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
藝術教育可以分為兩種形式: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它們是相對而言的。職業教育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 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 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工學結合的本質是學校通過企業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
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冰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在遠程開放教育中的發展變革[J]. 資治文摘(管理版). 2009(06)
[2] 高雪,楊樹.“創意產業時代”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影響[J].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0(05)
[3] 陳敏.關于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方面的思考[J]. 美與時代(上). 2011(03)
[4] 張玉忠.對當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的幾點思考[J]. 電影評介.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