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卉芷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2)
首先,資產總量和機構網點分布不均。2011年年末,全國各區域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205萬個,比10年增長0.5萬個,從業人員為319萬人,增加11.1萬人,資產總額達88.8萬億元。東部地區銀行業機構總數在全國占比為39.0%、中西和東北區域分別為24%、27%、9.7%。同時,東部地區銀行業資產總額在全國占比為59.1%,中西和東北區域分別為15.6%,18.3%,7.0%。分地區看,東部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個數、從業人員和資產總額在全國占比最高。其中,廣東、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和山東銀行業資產總額合計在全國占比超過半數;整體而言機構網點東部均占有絕對優勢。其次,外資銀行明顯集中于東部地區,外資銀行資產總額2.1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外資銀行資產的94.2%集中在東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總量嚴重偏低。

2011年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地區分布(單位:%)
證券機構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但各區域發展不均。截至2011年年末,109家證券公司共有營業部5032個,比上年末增加388個,增幅7.71%;總資產近1.6萬億元,凈資本4634億元。67.7%總部設在東部地區,總部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證券公司數分別占10.8%、16.2%和5.4%。年末,全國共有基金管理公司69家,比上年末增加6家;證券投資基金915只,比上年增加211只。分地區看,基金公司仍集中分布在東部和西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60家,西部地區3家,與10年沒有變化。

2011年年末各地區證券業分布(單位:%)

2011年年末各地區保險業分布(單位:%)
各區域間保險業總體發展不平衡。由上圖可知,總部設在東部的保險公司數占86.4%,而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僅為2.9%、6.4%、4.3%。而保險公分支機構數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48.0%、18.3%、23.3%、10.4%,分支機構依舊集中在東部地區。2011年年末,我國共有保險法人公司140家,比上年減少6家;東部地區保險法人總部數量占全國的86.4%,集中度繼續提高。同時,各區域保險密度區域差異非常明顯,總體呈由東部和東北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遞減態勢。北京、上海、天津仍然位居前三,西部地區保險密度總體水平偏低。
1.經濟對金融具有決定性作用。金融部門的形成和發展取決于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金融市場的固定運行成本引起了金融市場的內生形成。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均收入還比較低,人們沒有能力承受高額的交易費用,所以沒有動力去充分利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而東部地區的經濟較早發展到一定水平,有能力支付交易成本和參與成本的人慢慢增多,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才有一定的發展。首先,經濟發展使整個社會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增加了人們對金融資產的投資需求,從而帶動金融的發展。其次,經濟的發展會促進越來越多的企業集團的形成,這些大的企業集團要求與其融資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業為其提供服務。眾多新生的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也需要金融業為他們提供相似的服務。這樣金融體系的融資就會呈現規模大,效率高,承擔風險的能力強,進而帶動金融業的發展。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勢必對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產生不同的影響。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顯然高于中西部地區,因此其金融業的發展必然優于其他地區。
2.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金融發展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發達的金融市場能為眾多的投資者提供豐富的投資工具及流通市場。在充分競爭的金融市場上,各種金融工具的定價接近合理,投資者利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識和信息理性地投資于各種金融工具,將資本從經營不善的企業轉移到經營良好的企業,這樣就提高了資本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相對于個人,發達的金融中介在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方面具有優勢,金融中介可以通過資產組合的方法來化解總的金融風險,從而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發達的金融系統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經濟再反作用于金融系統的發展,從而致使東部地區的金融成長遠勝于中西部地區。
1.地理位置與金融成長。一般而言,占據交通樞紐位置的沿海發達地區比較容易成為商品集散地,所以沿海地區商業會相對繁榮。商業的發展必然會加速貨幣資金的周轉與貨幣資金的流動,貨幣資金的流動帶動了沿海地區的金融成長。東部地區都是沿海地區,商業的繁榮帶動了貨幣的周轉速度,促進了金融的發展。與沿海地區相對應的則是內陸地區。中西部地區就是典型,這些地區帶有比較濃重的自然經濟色彩,與外界的聯系較少,容易形成穩定性最高、進化度最小的農業經濟結構,因而不利于中西部地區金融業的發展。因此地域的區別導致了中西部金融業發展的不平衡。
2.信息流與金融成長。金融機構本質上是依靠經營信息來賺取利潤,東部地區的信息量大并且傳播速度快、成本低,因此東部地區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公共產品的性質,這樣巨大的信息外部性使得金融機構受益于巨大的信息量,催生信息套利活動。其次,大多數的信息都是默示信息,要準確理解這些默示信息的實質就必須要接近信息源,最好的方式是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由于上面的兩個原因,面對巨大的信息外部性或者為了更好的掌握信息和溝通,經營性的金融機構必然會集中到信息源,從而帶動區域金融業的成長。而西部地區的信息信息量少,傳播速度慢,傳播成本高,從而不利于當地的區域金融成長。
3.金融人格與金融成長?!敖鹑谌烁瘛敝冈诮鹑谛袨樯舷鄬Ψ€定的一種傾向性。金融人格與地理位置也有著緊密的聯系。東部沿海地區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較早地吸收了市場化經濟思想,思想較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并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善于在本國市場上運用西方市場經濟理論,金融意識較高。同時東部地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更加關注商業發展,重視商業和服務業,改變的傳統官僚思想的思維模式,因而東部地區金融意識的發展程度高于其他地區。而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由于受經濟發展和傳統思維的束縛,金融的發展程度遠低于東部地區,,金融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整體金融意識較低形成的。
1.路徑依賴與金融成長。假如某一地區的經濟金融制度變遷是一種國家主導型的制度變遷過程,那么它所付出的變遷成本就會因“路徑依賴”的存在而加大,從而擴大區域間的金融成長差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全力支持,因此在長期的路徑依賴上,擴大了中西部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
2.制度落差與金融成長,中國長期優先發展東部地區的,對于西部地區的投入相對較少。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如今政策則慢慢開始給予中西部地區更多關注,由于長期的制度落差使得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相對滯后,轉變未能及時跟上,從而擴大了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金融成長差異。
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對金融資源的吸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關鍵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區域信用體系。這是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形成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東部地區的發展比較快,從而在信用建設、信用環境方面較中西部有較大的優勢。中西部地區應當加快地區信用體系建設,用更好的擔保機制和獎懲機制來推進地區信用體系的建設,為區域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從而可以促進地區金融的發展,縮小區域金融的成長差距。
雖然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發展,但經濟發展的含金量較低,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大,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同時我國的市場調節機制還不完善,僅靠正常的經濟規律和市場機制調節各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是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為加快各區域經濟和金融的平穩和諧發展,應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金融支持,才能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率,進而縮小區域金融成長差距。因此,在整個金融發展過程中,應給予中西部地區更多的政策支持。
應積極發展區域性商業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實現各區域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互補協調發展,對當地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有力支撐。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小企業在整個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而其融資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非正規金融對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的融資有著相當大的作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應積極完善與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相適應的地方性商業銀行和其他非正規金融機構,在經濟和金融基礎較發達的中部地區,積極發展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如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并完善該區域的金融管理制度。同時,中小企業和其他個體經營機構的資金需求為各區域非正規金融機構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空間。各區域的金融中心要保持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順暢,提高中央貨幣政策作用和效率,同時加大民營資本進入區域金融體系中,實現區域正規和非正規金融的有力互補,從而活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金融業。
我國區域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協調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促進區域金融協調發展,要積極推動金融業的深化改革,構建與區域金融相協調的新體制、新機制。首先我們應該優化融資體制,推進直接融資。要重點發展一級市場,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資金;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特別是企業債券市場,提高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比重,從而完善股票市場。其次應在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和農村金融的改革,尤其是在東中西部農村地區,完善城鄉金融布局,實現農村金融的完善與發展;最后應完善各區域金融調控機制,使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各區域政策調控機制實現有差異的扶持發展。
[1]田霖.區域金融成長差異[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張靜,曹凝蓉,方愛國.金融生態建設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3]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65-201.
[4]張企元.區域差距與區域金融調控[J].金融研究,2006,(3):28-31.
[5]周立,胡鞍鋼.中國金融發展的地區差異分析:1979-1999[J].清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60-72.
[6]王根索.轉軌期區域金融成長分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2,(5):5-9.
[7]王寧郎.我國金融發展的非均衡性與中西部區域金融成長[J].財會研究,2003,(12):58-60.
[8]孟慶華.區域金融研究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07,(9):84-86.
[9]劉云生.區域金融研究視角述評[J].南方金融,2007,(9):27-29.
[10]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課題組.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問題[J].中國金融,2007,(2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