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娉婷
摘 要:科學課是一門讓學生在眼、手、腦、口并用的活動過程中獲取知識、探求真知的知識生成性的課程,但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制約下,往往滿足于教師演示,學生照做,學生機械模仿完成,學生獲得的知識也是外在的僵化的東西。
關鍵詞:看;想;做;創
素質教育要著力于學生的主動發展,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不斷地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行探索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一、“看”中激趣,激發探索動機
“看”即觀察,這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獲得感知材料的前提,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態度、情感總是伴隨著知識信息的傳遞、接收、反饋,它是影響學生學習情緒,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在新課教學開始前,教師可采用變魔術、玩游戲等直觀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熱空氣”一課時,我把紙蛇帶到課堂上,說:“同學們都喜歡玩玩具,今天老師做了兩個玩具和同學們一起玩。”學生一聽,情緒高漲。我手提紙蛇問:“這個紙蛇動不動,游不游?”學生回答:“不動不游。”我把紙蛇懸在點燃的蠟燭上面,紙蛇旋轉起來,就像一條蛇在游動。學生嘴里不停地喊:“好玩!”我說:“你們想做這個玩具玩嗎?它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想”中質疑,提高探索能力
“想”是指在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規律之前所做的種種推測或猜想,這種猜想是積極的,是思維活動的積累階段,探索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不斷解決問題的“連鎖”過程,學生會不會探索,首先要看其面對探索對象時是否善于發現、提出問題。教師應要求學生聯想、多想、會想,要引導學生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效訓練學生良好的研究能力。
如教學《蝸牛》一課時,我讓學生把課前捕捉到的蝸牛帶到課堂上研究,并啟發學生:“你看到這些蝸牛想研究什么問題?”學生通過思考紛紛提出:“蝸牛的身體分幾部分?”“蝸牛是怎樣運動的?”“蝸牛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蝸牛喜歡吃什么?”等一系列問題。
教學中教師盡可能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探索能力、形成獨立個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三、“做”中探究,培養自主精神
現代創造教學觀認為,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我們在教學中強調的應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獲取知識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同時,教師應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學生根據實驗提示或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使學生從抽象到實踐,親歷科學研究的過程。
如教學“凝結”一課時,我出示實驗提示:
實驗目的:
驗證露的成因
實驗材料:
金屬筒、冰、水、溫度計
實驗過程及分析:
1.在室內地面灑水,使空氣潮濕,增加水蒸氣含量。
2.將金屬筒外壁擦干,倒入冰水混合物,放入溫度計。
3.過一會兒,觀察筒壁上出現什么現象?筒內溫度是多少?露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提示減少了教師交代實驗步驟的時間,同時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既有探究的思維,又有形成技能的動手實踐,教學中滲入“發現”因素,樹立學生自主精神。
如教學“根的作用”一課,要求用實驗證明根有吸水的作用。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自行設計實驗。有的組想到用對比實驗的方法:取兩棵生長情況相同的植物,一棵帶根,一棵不帶根,兩棵植物同時放入水中,看哪棵先枯萎;有的組想到把帶根植物(最好開白花)放入有色水中,看莖、葉是否有顏色;也有的組想到把帶根植物插入帶蓋的瓶中,過幾天看看水是否會減少;還有的組想到找兩個同樣的試管裝入同樣的水,放在同一個地方,其中一個放入植物,另一個則不放,過些時候看哪個試管的水下降了……這些實驗方案雖然有些不是很嚴密,但對于學生都是一次極好的科學探索機會,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科學知識,更學到了探索科學知識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效果不正是科學課教學所追求的嗎?
四、“創”中遷移,開拓創新思維
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主要是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性思維能力,并學會一些常用的創造方法,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如教學“生物的啟示”一課,我要求學生仿效教材中幾種發明創造的思維模式構思一件小發明。有的學生說可根據變色龍的體色能隨環境變化這一功能,發明一種能隨環境變化的軍裝,這樣進行戰爭時,穿上它就不易被敵人發現……這樣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了遷移,創造想象得到了發揮,活躍了學生思維,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總之,指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師更新觀念,把學生看作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索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