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芳
教學的有效性理論源于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所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過教員的教學,學員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強調給予學員真正的幫助和提高。在職業教育教學中,“教員教的累,學員學的累”的現象非常普遍。這種低效或無效的教學,不僅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且會影響學員的良好發展。也不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1 學員課堂教學有效性調查
調查顯示,學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學員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比較低
有關調查顯示,在職業教育的理論課教學中,約有9.8%的學員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有54.3%的學員能夠參與大部分課堂教學活動,有21.3%的學員只能參與一半課堂教學活動,有14.6%的學員僅僅參與少數課堂教學活動。實踐課上,情況稍有好轉,約有16.8%的學員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有61.1%的學員能夠參與大部分課堂教學活動,有16.5%的學員只能參與一半課堂教學活動,有6.1%的學員僅僅參與少量課堂教學活動。
1.2 教員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據筆者對我院教員的教學方法所做的調查顯示,目前大部分教員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約占96%)、練習(61%)和討論。這幾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其他教學方法,而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最常用的模擬教學、游戲、課題研究等實踐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卻很少有教員采用。
1.3 師生互動較少
在職業教育教學中,教員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宰,滿堂灌、一言堂現象相當普遍。學員的學習主體地位無法得到應有的體現,教員與學員的互動比較少,學員在大部分時間里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1.4 教員參與和指導學員的課外活動較少
在職業教育中,學校對學員的課外活動的意義并沒有足夠的關注,更少有精心的設計,教員較注重對學員進行常規學習的課外指導,而對于與學員職業有關的課外活動組織較少;
2 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正確的學員觀
表面看來,學員大都中學階段成績不好,文化基礎不扎實,學習態度、學習熱情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等,常常給人一種不愿學習、學習動力不足的感覺。其實,這種現象的背后隱含著各種不同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他們不適應傳統的學科式教育方法,二是他們沒有學習動力,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進而表現為學業上的落后。但并不能因此就斷定他們缺乏聰明才智。因此。確立正確的學員觀是職業教育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首先,要樹立相信學員能成功的職業教育觀。教育工作者對教育者的認識和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成敗和效益。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信任、期望和肯定,是一種教育力量,有利于促進學員的進步和發展。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充分展示了教員的期望在學員成長中的巨大作用。
2.2 不能正確認識學員的特點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至少有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七項智能。這七項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使每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注重學員語言和邏輯數學能力的培養,淡化甚至忽視了學員其他方面能力的鍛煉。也就是對學員先天的弱項有較高的要求,顯然很是強人所難。多元智能理論還認為,如果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教育。每個人都能使自己的七項智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對當下職業教育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啟示:既然每個學員的智能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教員應該改變傳統的對學員的評價方式,不應該再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應該樹立正確的學員觀.對全體學員抱有熱切的成才期望,尊重每一個學員的智力特點,創造適合學員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促進每一個學員不同優勢智能領域的才能的充分展示,使他們的優勢潛能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2.3 不能讓學員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
職業教育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實踐型教學活動,其最終目的要求學員完整的做好一件具體的事情,形成一種具體的技能。這就必然要求教員的教學服務于學員技能的形成,而那種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學形式,顯然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實質上就是要求教育者從學員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充分考慮學員的興趣、愛好、需要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員的活動為主。教員只起一個幫助者的作用。
3 有效教學對教員的要求
3.1 確立教學效益優先的現代教學理念
在實際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員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但往往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教員缺乏教學效益優先的現代教育理念。過度一廂情愿地關注了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學員的學,較少關注“怎樣的教”才能引起“有效的學”。所以要想實施有效教學,只有首先確立了有效教學的理念,教員才能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進行教學沒計,進而實施有效教學。因此.確立教學效益優先的現代教學理念,是職業教育工作者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
3.2 “三為一體”的現代教員觀
徹底打破“為人師”觀念,從傳統觀念中解脫出來,變“為人師”為“為師”、“為生”、“為學”“三為一體”的現代教員形象。所謂“為師”,要求現代教員具有“師者”的素質。不僅能夠傳道授業,而且要做學員的楷模和表率,為學員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幫助和支持。所謂“為生”,要求現代教員跳出“教人者”的簡單思維定勢,把自己定位為一個不斷的“學習者”。所謂“為學”,是指現代教員要成為學者型教員,“教員即研究者”,這個名詞近年來已經在歐美教育界普遍流傳。教員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研究者”。是因為教員是自己教學成效的最直接、最合適的感悟者、省思者。他比外來的研究者更了解實情。能更準確地把握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有的放矢的提出改進意見,做出行之有效的改進行動。因此,成為一個“研究者”、“學者”應當成為當代教員的理想追求,這也是有效教學對教員的必然要求。
3.3 掌握現代先進的教學方法
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是快速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捷徑。職業教育教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必須靈活多變、貼近武器裝備新要求,而國內外中等職業教育實踐中也不斷地產生許多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員密切關注教學方法的推陳出新,不斷吸收先進教學方法的精髓,為己所用,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