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摘 要:漢語對于英語學習有著微妙而深遠的影響,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既起著積極作用,又起著消極作用。比如研究表明在絕大多數的漢英雙語者的英語口語中常表現出漢化的特征。本文旨在對漢化特征做進一步的研究,并探索引起變化的內外成因和有效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漢語影響;英語口語;漢化特征;成因;方法
1 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深入,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
英語
這種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性,紛紛學習英語,頓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英語學習潮”。然而學習的效果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在英語的口語表達中常常出現漢語化的特征,導致交流障礙。在中國,絕大多數人的第二語言為英語,大多數中國學生是在掌握了母語的情況下才開始學習英語,因此,原有的知識必然會對新的語言系統的掌握產生影響。對比分析研究人員把外語學習的主要困難歸于漢語母語與目的語的差異。所以本文旨在對漢英雙語者的英語口語中漢化特征進行研究,并找出導致變化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2 英語口語中漢語化特征的表現,原因及策略
2.1 語音方面
漢英雙語者在英語的口語表達中說起英語來往往語調起伏不大,很難讀出標準的英語語調來。這樣也就完全沒有了英語的韻味,語音上變成地道的中式英語。這是由于漢語語音和英語語音是兩個不同的語音體系,對于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來說,英語語音中存在著漢語所不具有的學生所不熟悉的語音,并且他們已習慣了漢語發音,所以在學習英語語音的時候,總不自覺的用與英語語音相似的音來代替,或用漢語語調來代替英語語調。特別是剛開始學英語的人,總是會用找出讀音相似的拼音以幫助記憶。漢語是聲調語言,靠聲調辨義。英語是語調語言,靠語調辨義。英語的語調在口語中時非常重要的。同樣一句話,可以用不同的語調來表明說話者的態度或口氣;可以表示肯定,猶豫,委婉客氣,傲慢粗暴;稱贊,譏諷等。語調是語法的一部分。不同語調可標示句子類型,除陳述句外,特殊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用降調,一般疑問句用升調。調型的不同就會造成不同的語義。英語的字詞有重音、次重音,漢英雙語者在英語的口語表達中也常常忽視重音的作用,對于一些實義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發音時輕而快,沒有把重要的信息表達出來。
要克服漢語拼音對英語語音學習的負遷移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規則,還需要及時糾正學生的發音,把漢語的這種負遷移影響減到最小。在朗讀英語單詞與句子的同時,注意讓學生比較漢語與英語發音的區別。教師還應善于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在視聽說方面齊頭并進,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2 語法方面
漢英雙語者的英語口語表達中常常忽略冠詞,忘記時態,語態,人稱的變化。具有被動意義的句子成分常常用主動意義來表達。漢語中沒有冠詞,而英語中對冠詞的使用又十分繁雜,這也就使許多漢英雙語者特別是在口語表達中,由于思維的連續性,來不及做過多的思考,經常忽略冠詞。如“你要蘋果嗎”,他們常翻譯成do you need apple? 而漏掉了不定冠詞“an”。因為學生是受母語習慣的影響,直接把漢語翻譯成英語表達出來。
漢語的動詞沒有形態上的變化,不存在時態、語態和人稱的變化,所以說在英漢雙語者的英語口語表達中,經常會忘記動詞的時態變化,例如經常會犯類似的語法錯誤:Tom does not finish his homework until 10:00 last night。這是由漢語的語法特征所決定的,缺乏形態,或者說無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是漢語語法最為本質的特點。而且漢語詞性穩定,又能相對獨立地搭配組合,具備以詞匯手段采用分析的方法表示語法意義和體現語法范疇的特點。
在漢語雙語者的英語口語中好多該用被動的場合,中國式的英語學習者常常會不自覺地使用主動的語態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由于漢語習慣表示被動意思的時候經常不用“被”字,而是看起來是主動,實際表示的是一種被動的意思,如“這幢大樓建于1956年”,其實表達的含義是“the building was built in 1956.”按西方綜合性語言的標準來說,漢語動詞本身無被動語態。主動與被動的表達,主要依靠意合,依靠動詞本身的意義和上下文來顯示其主動或是被動。所以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總的來說是隱性的,有的甚至是模糊的,不像英語被動式在形式上有規范。
對于漢英雙語者而言,首先需要充分意識到英語語法的重要性。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因為英語語法是提高聽說能力的前提。因此,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要深刻理解和正確把握英漢兩種語言的語法特征,(比如時態,語態,人稱,謂語動詞,以及句型結構等)至關重要。因為只有了解不同,區分不同,才能有效地把握不同點,從而達到真正運用理解的能力。
2.3 句式句法方面
漢語雙語者在英語口語表達中的句式句法中存在以下問題:多使用漢語式的小短句,而缺少英語中華麗的長句的句式結構和修辭手法。這與英語長句多, 漢語短句多; 英語多從句, 漢語多分句的原則有關。同時另一方面這也是與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的原則是一致的。英語和漢語句子結構差異很大, 其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也很不相同。英語長句多, 是因為英語句子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或插入語。英語從句多, 主句+ 從句就構成句子較長的主從復合句。有些句子結構復雜, 插入成分多,修飾語長, 從句套從句, 這些都是造成英語句子長而復雜的原因。
再者,英語重形合,句子中的詞語或分詞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意義。英語中的連接手段和形式不僅數量大,種類繁多,而且用的十分頻繁。而對于漢語來說,漢語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形連貫,注重以神統形。在漢語中介詞和連詞常常可以省略,甚至不用。漢語中也沒有詞的形態變化,代詞也用的較少,盡量省去一系列的不必要的形式裝置,詞語間的關系常在不言中,語法意義和邏輯聯系常隱含在字里行間。總之,漢語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義,常常不用什么鏈接手段,因而比較
簡潔。
英語重結構, 其特征是長句多、從句多,所以做好英語復雜長句的結構分析很關鍵。通過結構分析,可以弄清句子的主干、支系在什么地方; 為了正確理解復雜長句, 可以先進行拆分, 把句子中各種次要成分臨時排除, 讓主句結構暴露出來, 這樣就可以對復雜長句的主干結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因此, 理解并拆分句子的語法結構和邏輯結構并做好結構分析是處理英復雜長句的突破口。
3 總結
在全球化,國際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漢英雙語者如何杜絕和消除英語口語中的漢化現象,講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實現無障礙的交流至關重要。然而,從語音,語法,句式結構等方面掌握漢英兩種語言的異同,真正了解造成英語口語中漢化現象的根源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只有了解不同,區分不同,才能有效地把握不同點,從而達到真正運用和理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J](137-139,446-448)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9
[2] 高嵩,漢語負遷移對于英語學習的影響及對策[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5,4
[3]吳安,蔣素華,漢英雙語者漢語口語中的英語化特征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11
[4]胡璇,張維維,論漢語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現代教育,2011,4
[5]賈德江,英漢語對比研究與翻譯[J](101-117),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10
[6]張毅,談標準英語,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M]集美大學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