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洛陽 471022)
目前,網絡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研究的熱點,大信息量和學習時間地點的隨意性是網絡課程的重要特點和主要優勢。本研究是以網絡媒體技術為基礎,結合體育專業課程的特點,參考了國內外教育領域運用網絡技術的文獻,利用網絡教育平臺,對排球教學中的墊球技術進行實驗研究。目前國家對大學體育教學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從教學模式上提出個性化的特點,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學習方式和模式向主動性方向發展。網絡教學的特點與上面的理念相吻合,學習方式自助化,目的明確化,時間地點靈活化。本文通過排球課程中墊球技術教學,運用網絡教學干預,來探索體育專業術科教學網絡運用的效果和影響。
從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2010級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中,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兩個班,每班20人均為男生,總共40人,其中采用網絡教學法教學的班級為實驗班,采用傳統教學法的班級為對照班。實驗前兩個班級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基本技術的技評成績,經T檢驗兩組起始成績無顯著性差異,因此,可以認為實驗分組符合實驗設計要求。
1.2.1 文獻資料法
對近年來與本研究有關的教育學、社會學和網絡技術等有關學術著作和論文進行了查閱。并通過數字圖書館和檢索等方式,收集了其他學科網絡教學的研究成果。
1.2.2 實驗法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試驗前后所獲得的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學的處理。
1.3.1 教學方法
實驗班是以校園網絡教學為主,教師現場面授為輔的教學方式。學生利用網絡自主學習,注冊賬號并成功登錄以后,可以查看墊球技術的理論知識和視頻,從技術動作結構到完整練習步驟,都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在面授的時候,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接受學生的提問,糾正錯誤動作,引導掌握合理規范技術。對照班的學生則采用日常的教學模式,教師講解示范,然后分步驟練習。

表1 試驗后兩組墊球技術成績對照
1.3.2 實驗變量的界定與控制
在本次教學實驗中,因變量是學習結果,自變量是學習方式和方法。
學習結果直接反應在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自身技術的提高上。學習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另一種是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
1.3.3 實驗數據的測量和采集
教學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均等性檢驗的數據,均來自他們開始教學實驗前測試的身體素質和墊球技術的各項數據。教學實驗結果的測量和采集和開始實驗前的測試保持一致。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公平性和可靠性,實驗前后的數據采集操作流程和模式保持一致,技術考試采用集體考試并由3名任課教師監考和打分。
1.3.4 實驗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所有的數據利用統計軟件SPSS17進行統計和分析。
為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分組教學的兩個班級分別采用相同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步驟,按照體育教育專業普修大綱的要求編寫教案,墊球技術進行6周24課時的教學。每周2次課4個學時,每次課100min,其中每節課用于墊球技術學習的時間控制在40min。實驗班和對照班采用相同的教學進度。一拋一墊練習中,墊球20次2人交換。移動中墊球練習,3人一組,2人拋球,1人墊球,連續擊球20次交換,兩組學生的訓練手段方法保持一致。
參加實驗的學生每人注冊一個教學網絡平臺的ID地址,通過個人ID地址登陸網站教學平臺,查閱相關的教學視頻、教案和教學進度安排,同時學生個人賬戶會自動記錄登陸在線的時間和查閱了哪些具體的內容,因此可以有效的監控學生網絡學習的狀態,要求實驗班的學生查閱相關網絡教學平臺,每周不少于2個小時。
為保證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對學員的考核采用量化評價。同時安排三個專業教師進行技評打分,實驗前后保持一致的評分標準和流程。
教學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墊球測驗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通過SPSS統計軟件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數據上顯示,實驗班的成績從達標和技評兩個方面均高于對照班,且T檢驗結果P<0.05,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由此說明兩個班級的教學效果有顯著性差異,網絡教學模式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對墊球技術的教學中,實驗班的學生登錄教學網站,對技術動作的要領進行學習,同時在線觀看優秀運動員的動作示范視頻。對正確的技術動作形成一個直觀的表象。在網絡學習中,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根據個體對技術掌握的需要以及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自主性的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而常規的教學,則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相對被動。課堂上教師根據進度和課時的安排進行授課,具體的內容和練習方法都由教師來定,學生完全沒有自主權,從教育學原理上來講無法有效的激起學生學習態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在墊球網絡教學實踐中,我們選取了國內比較權威的技術動作視頻,供學生點播觀看。日常教學中,由于受教師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和年齡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難以給學生一個規范的示范動作。很多技術動作速度過快,慢速的示范又無法完成,比如扣球和發球等技術。這些不利因素都會影響學生接受正確的技術動作表象,從而給學員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制造障礙。
在網絡教學中,學生有針對性地瀏覽了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可以對視頻反復播放,尤其是對優秀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可以反復觀看,甚至慢放,對技術動作形成正確的表象和概念。因此實驗組的學員總體上,動作的規范程度好于對照組。
根據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排球作為普修課,一個學期18周課,每周4個課時,每次課100min。在日常教學中,課堂上有一部分時間被教師的講解和示范所占用。但對于網絡教學模式,如果學生通過預習,對技術動作沒有疑問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進入課堂練習階段,提高了學習效率。另外實驗班的學生利用網絡開通了遠程輔導系統,通過即時聊天QQ和MSN,或者電子郵件與老師及時溝通,幫助學員在學習進程中遇到困難及時解決。
網絡教學的特點就是資源豐富,方法靈活多變,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學習,靈活的選擇時間和內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網絡教學提供的資源,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有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還有動畫等等,給學員展示出來的形式新穎,和原來的教學模式相比,學員有一種新鮮感和快樂感,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排球課程網絡墊球技術的教學,與傳統教學法相比較,更利于學生技術水平的提高,且統計學上呈顯著性作用。網絡教學時間、地點和內容,靈活自主,能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也符合大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能較好的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也具備可操作性,易于推廣。
通過墊球技術的教學實驗發現,網絡教學的效果優于傳統教法,建議在其他技術課教學中進行推廣。網絡教學需要教師有一定的網絡技術水平,因此建議高校加強教師網絡技術方面的培訓,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求。繼續深化對體育技術課網絡教學的模式研究,開發其他相關課程,為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1]梁平,李紅群,楊勤,等.基于現代網絡技術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2010(3).
[2]萬文君,黃智武.高校體育教學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
[3]林向陽.基于網絡環境的體育遠程教學模式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4).
[4]劉殿國,聶真新,劉玖占.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網球理論課實施網絡教學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
[5]龐海才.大班英語網絡教學實驗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