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衛平
頸臂叢聯合阻滯麻醉在鎖骨手術中的臨床觀察
彭衛平
目的探討頸臂叢聯合阻滯麻醉在鎖骨手術中的臨床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對80例鎖骨骨折患者實施骨折手術,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40例,對照組實施臂叢神經阻滯,觀察組實施頸臂叢聯合阻滯,對阻滯效果評估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的優良率為100%,而對照組為85%,實施頸臂叢聯合阻滯麻醉效果明顯高于臂叢阻滯麻醉。對照組出現了3例喉返神經阻滯,而觀察組出現了2例喉返神經阻滯。結論頸臂叢聯合阻滯是一種具有較好麻醉效果且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為手術的順利完成,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頸臂叢聯合阻滯麻醉;臂叢阻滯麻醉;鎖骨手術
在創傷外科中,鎖骨骨折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骨折。由于鎖骨是人體較為特殊的部位,為此,在對其實施復位手術時,選擇適當的麻醉方式是提高手術質量的關鍵方法。由于鎖骨及其皮膚區域均受到臂叢神經和頸叢神經的雙重支配,這無疑給手術麻醉加大了難度[1]。本文結合我院在進行鎖骨手術時,實施頸臂叢聯合阻滯麻醉的方法及效果,為臨床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考資料,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對80例鎖骨骨折患者實施骨折手術,其中女27例,男53例,患者年齡為20~62歲,平均年齡為(34.5±5.7)歲;結合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標準對患者進行分級,均屬于Ⅰ~Ⅱ級;其中對58例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13例實施閉合復位內固定手術,另9例均對其實施手術取內固定物;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40例,兩組患者無論是在年齡、病史,抑或性別等一般情況均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在對患者實施手術前,需禁止患者進食和飲水,不需要給予其術前藥物,安排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運用相關輔助儀器,對其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并在健側肢體上建立靜脈通路。去枕,并使患者保持平臥位,將其手臂下垂使其緊貼著身體。對照組主要采用臂叢神經阻滯的方法給予40例患者麻醉處理,在患者的前、中斜角落肌之間觸及肌間溝,并對肌間溝的位置進行定位處理,通過消毒處理后,運用7 g穿刺針完成穿刺,并緩慢地向骶尾方向推進,當針觸及到椎板后再將其稍微向后退出,回抽無液無氣,隨之給予患者15~20 ml的(1%利多卡因+0.9%生理鹽水+0.375%甲磺酸羅哌卡因),對其進行5~10 min的觀察。觀察組則對40例患者實施頸臂叢聯合阻滯,按照對照組進行方法實施臂叢神經阻滯,完成臂叢神經阻滯10 min后在對其進行頸淺叢神經阻滯,將患者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作為穿刺點,完成消毒處理后,同樣運用7 g穿刺針取向下進針來實施穿刺,當針頭穿透頸淺筋膜時,能夠感覺到非常明顯地突破感,回抽無液無血,隨后再給予患者3~5 ml的局部麻醉藥物。
1.3阻滯效果評估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中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種麻醉阻滯效果進行分數的評比。VAS分別將阻滯效果分為四個不同等級:①評分結果≥7分時,將其判定為無效,需要采用其他的麻醉方式來進行手術麻醉。②5~6分,則效果較差,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能夠清楚的感受到疼痛,需結合鎮痛劑才能夠達到鎮痛的效果。③3~4分,效果良,在手術中能夠感覺到輕微的疼痛,但不需要采取其他的處理。④0~2分,效果優,手術中完全感覺不到任何疼痛。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所有資料均采用率來進行表示,運用χ2對其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對照組和觀察組阻滯效果對比 通過數據對比可知,觀察組的優良率為100%,而對照組為85%,實施頸臂叢聯合阻滯麻醉效果明顯高于臂叢阻滯麻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6,P=0.02,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阻滯效果對比(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對照組和觀察組并發癥 對照組出現了3例喉返神經阻滯,而觀察組出現了2例喉返神經阻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鎖骨骨折的主要臨床表現有皮下瘀血、局部腫脹、有畸形或者壓痛反應,畸形處非常容易觸及到移位的骨折斷端,例如:骨折移位并出現重疊,胸骨與肩峰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2]?;贾墓δ苁艿綐O大限制,肩部下垂,上臂貼胸不能夠靈活活動,并且運用健手將患肘托起。幼兒青枝骨折畸形并不十分常見,并且患者不能夠表述清楚疼痛來至何處,但在臨床診斷中,可以根據患者的頭部多向患側偏斜、頜部轉向健側的特點來確診。有時出現骨折是暴力所致,這時碎骨非常容易穿破胸膜引起氣胸,或者給鎖骨神經和下血管造成損傷,致使患者出現骨折體征和癥狀。
頸叢神經則主要是由第1~4頸椎脊神經前支組合而成,而臂叢神經主要是由第5頸椎~第1胸椎脊神經組合而成,同時第4頸椎和第2胸椎脊神經的細支有時也會參與到臂叢神經的組成中,并且臂叢神經是支配鎖骨區域的肌肉筋膜的主要神經,在對肩區手術區域則主要是由頸淺從分支鎖骨上神經所支配,鎖骨上的神經共有3~4支,主要分為外側、中間和內側支,從頸叢開始經過頸部再縱行向下到達鎖骨前面,主要位于肩部皮膚和胸前區上部,源于第2肋、鎖骨內側端的胸鎖乳突肌等處的皮膚均是有頸叢神經所支配。因此進行鎖骨骨折手術阻滯時,必須對第3~6頸椎進行阻滯,主要對臂神經叢和頸神經叢進行阻滯。而通過頸臂叢聯合阻滯麻醉能夠使效果更加。若單純實施頸叢阻滯非常容易使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感到不適。雖然頸臂叢聯合阻滯麻醉效果較好,但是往往需要進行兩次操作,這就非常容易給組織帶來損傷,為此,在進行阻滯時,必須盡可能地避開椎管和血管。并嚴格根據相關操作要求來進行阻滯,保證絕對的間隔時間,防止過量麻醉藥物引起患者中毒。在本組資料中,通過結果的對比,發現頸臂叢聯合阻滯的麻醉效果好,是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為手術的順利完成,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1] 周榮蒼,畢秀玲. 改良頸臂叢聯合阻滯用于鎖骨手術的臨床觀察. 河北醫藥, 2009,31(19):2558-2560.
[2] 徐漢達. 兩種神經阻滯麻醉方式在鎖骨骨折內固定術52例中麻醉效果觀察.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0,30(5):390,392.
436000 湖北省鄂州二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