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菊 梁亞芳 陳建林
細胞DNA倍體分析聯(lián)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病變的診斷價值
田紅菊 梁亞芳 陳建林
目的探討DNA倍體分析系統(tǒng)聯(lián)合陰道鏡檢查在篩查宮頸病變的價值。方法對我院2012年3月至9月婦科門診參加宮頸癌前病變篩查婦女222 例,采用宮頸上皮細胞DNA倍體分析方法,對其中30例結果異常者皆進一步在陰道鏡下作多點宮頸活體組織病理檢查。結果共檢出宮頸上皮細胞DNA倍體異常者30例,占13.51 %,其中異倍體細胞(0 DNA倍體分析;陰道鏡;篩查;宮頸癌前病變 當前發(fā)病率位居我國婦科惡性腫瘤之首的宮頸癌,是一種目前唯一可通過醫(yī)學干預能使發(fā)病率及死亡率皆可下降的人類腫瘤。而預防和控制宮頸癌的關鍵措施之一是早期診斷和治療宮頸癌前病變。本研究通過對我院婦科門診行癌前病變篩查222例婦女,采用細胞DNA倍體分析方法,對其結果異常者皆進一步行陰道鏡檢及活檢病理診斷,對其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以探討DNA倍體分析系統(tǒng)在宮頸癌前病變篩查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我院婦科門診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參加宮頸癌前病變篩查婦女222例,采用DNA倍體分析檢測方法,對結果異常的婦女,皆進行陰道鏡檢查,并同時多點取宮頸組織送病檢。患者年齡22~52歲, 平均40.03歲。 1.2方法 1.2.1材料 普查試劑盒由武漢蘭丁腫瘤早期診斷檢測中心提供,其中包括:宮頸刷、盛有固定液的標本管、標簽、申請單。 1.2.2取材 受檢者在受檢前3 d無同房史,受檢前48 h不得作陰道沖洗及任何陰道治療,用特制宮頸刷,將刷頭中央較長刷絲從宮頸外口插入宮頸管內,兩邊較短刷絲抵住宮頸黏膜面,始終朝一個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3~5圈,取出宮頸刷,拔下刷頭,浸泡在樣本收集管中, 擰緊瓶蓋,用力振搖數(shù)次,送DNA試驗室制片,用Feulgen染色作DNA定量測定。 1.2.3陰道鏡檢查 受檢者取截石位,窺陰器暴露宮頸后,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拭宮頸分泌物,作初步觀察。然后以3%冰醋酸及2.5%碘酒涂布宮頸,仔細觀察陰道鏡圖像,并拍攝存檔。所有病例均在陰道鏡下定位取組織數(shù)塊,分點分瓶用1%福爾馬林液固定后送病理檢查。 1.3結果判斷標準 1.3.1DNA倍體分析 采用武漢蘭丁醫(y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全自動細胞圖像分析系統(tǒng)(automatic imaging cytometry,AICM)對染色片中的每一個細胞核進行掃描分析,根據(jù)每個細胞核的123個核特征參數(shù)值,自動進行分類和計數(shù),自動打印DNA倍體分析直方圖和細胞點陣圖。以測定細胞核IOD(intergrated optical density)來判斷DNA含量。以DNA指數(shù)(DNA index)來表示DNA的含量。 DNA定量細胞學常用C(content)作為單位來衡量DNA含量。在靜止期(G0期)和DNA合成前期(G1期)的細胞, 核染色體對數(shù)為23對,稱為DNA二倍體細胞(diploidy或2 c細胞)。在DNA合成期(S期)的細胞,染色體對數(shù)在23對至46對之間,可出現(xiàn)非整倍體細胞,如3 c細胞。DNA合成后期(G2期)的細胞,染色體為46對,為DNA四倍體細胞(tetraploidy,或4 c細胞)。出現(xiàn)DNA指數(shù)>2.5的判斷為DNA倍體異常細胞(5 c細胞)。 根據(jù)AcCell系統(tǒng)診斷軟件所做的細胞DNA倍體分析結果和建議如表1所示: 表1 根據(jù)AcCell系統(tǒng)診斷軟件所做的細胞DNA部體分析結果與建議 注:(DNA倍體異常細胞:指DNA含量在5 c以上的細胞)。 1.3.2陰道鏡及病理學檢查 凡DNA定量分析結果異常,均進行陰道鏡檢查并對宮頸可疑部位進行組織活檢。陰道鏡檢查異常圖像包括:白色上皮;點狀血管;鑲嵌;異型血管;真性糜爛;浸潤癌。病理診斷報告分別為正常、宮頸炎、CINⅠ、CINⅡ、CINⅢ或浸潤癌。 2.1宮頸細胞DNA異常結果的檢出率 宮頸細胞DNA檢測結果222份樣本中,正常2 c細胞為主192例,占86.49%;DNA指數(shù)大于2.5細胞30例,占13.51%。其中宮頸上皮細胞DNA倍體分析為5 c細胞<3個有19例,占63.3%;5 c細胞3~5個有5例,占16.7%;5 c細胞5~15個有3例,占10.0%;5 c細胞≥15個有3例,占10%。 2.2AcCell系統(tǒng)診斷軟件所作的宮頸細胞DNA倍體分析異常結果與陰道鏡下活檢病理結果對比 發(fā)現(xiàn)DNA倍體異常的30例,皆進一步行陰道鏡檢及活檢,其病理診斷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12例,占40.0%。其中CINⅠ6例,占20%;CINⅡ3例,占10%;CINⅢ 3例,占10%;宮頸炎18例,占60.0%。 宮頸上皮細胞DNA倍體分析為5 c細胞<3個有19例,其中檢出CINⅠ4例,陽性檢出率為21.1%。5 c細胞3~5個有5例,其中 CINⅠ2例, CINⅡ1例,陽性檢出率為60%。5 c細胞5~15個有3例,其中CINⅡ1例,CINⅢ1例,陽性檢出率為66.7%。5 c細胞≥15個有3例, CINⅡ1例,CINⅢ2例,陽性檢出率為100%。 2.3陰道鏡圖像與病理診斷的關系 正常陰道鏡圖像10例,檢出CIN1例,占10.0%。異常陰道鏡圖像20例,檢出CIN 11例,占55.0%。異常陰道鏡圖像中白色上皮14例,占70.0%;血管異型1例,占5.0%;點狀血管1例,占5.0%;鑲嵌4例,占20%。 3.1宮頸細胞DNA檢測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診斷價值 腫瘤病理學研究顯示,細胞癌變發(fā)病時都需要經(jīng)過5個階段:基因突變,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癌。前4個階段為癌前病變,而癌前病變早期是很難被傳統(tǒng)的診斷方法發(fā)現(xiàn)。但細胞核內DNA含量、DNA在細胞核內的分布和排列形式、細胞核大小的改變則是細胞癌變過程中最早期的變化。蘭丁DNA倍體分析系統(tǒng)即通過對細胞核內DNA含量或倍體的測定和分析來判定細胞的生理狀態(tài)和病理改變,是近十年來在惡性腫瘤診斷中發(fā)展的一種新方法[1]。相對傳統(tǒng)的細胞學的主觀、經(jīng)驗診斷,其采用自動細胞掃描、診斷系統(tǒng)及質控系統(tǒng),保證了結果的客觀準確,消除了人為因素誤差。實現(xiàn)了由經(jīng)驗細胞學向循證細胞學的跨越。國外有文獻報道對一組宮頸病變的婦女進行DNA倍體分析,所有慢性宮頸炎者宮頸上皮細胞均為二倍體,而CIN者可見不同比例的異倍體細胞,CINⅢ病例中的異倍體細胞更可高達95.2%[2]。本研究中DNA倍體異常的30例中,在陰道鏡指導下活檢病理診斷CIN12例,陽性檢出率為40%(12/30)。其中5 c細胞<3個有19例,檢出CINⅠ4例,陽性檢出率為21.1%。5 c細胞3~5個有5例,檢出 CINⅠ2例, CINⅡ1例,陽性檢出率為60%。5 c細胞5~15個有3例,檢出CINⅡ1例,CINⅢ1例,陽性檢出率為66.7%。5 c細胞≥15個有3例, CINⅡ1例,CINⅢ2例,陽性檢出率為100%。其結果證實了DNA異倍體細胞與CIN發(fā)生密切相關,且其數(shù)量與CIN病變程度相關,異常細胞越多,病變程度越重。本研究中在高級別中陽性檢出率更高,可能與本研究樣本數(shù)較小有關。 3.2宮頸細胞DNA篩查異常或臨床可疑患者應做陰道鏡檢 對宮頸細胞DNA篩查異常及臨床可疑患者,均應行陰道鏡檢查及取活組織病理檢查。陰道鏡檢查是利用陰道鏡放大技術,全面觀察鱗柱細胞交界處及移行帶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病變,評定其病變,確定并取活體組織,做出組織學診斷。對篩查、診斷女性宮頸病變有重要價值。特別對宮頸轉化區(qū)完全看不見或不滿意的陰道鏡檢查而宮頸細胞DNA異常患者一定要行宮頸管騷刮及宮頸活檢病理檢查。在本組DNA倍體異常的30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陰道鏡圖像異常20例,其中CIN11例,陽性檢出率為55.0%。陰道鏡圖像異常中以白色上皮最常見,占70%。但在陰道鏡圖像正常者中,仍發(fā)現(xiàn)1例為CIN,有10.0% 的漏診率。故DNA倍體分析系統(tǒng)與陰道鏡聯(lián)合應用可使宮頸病變陽性檢出率有所提高。 綜上,DNA倍體分析系統(tǒng)可作為宮頸癌前病變篩查的一種新的方法,結合陰道鏡檢查和病理活檢可以早期診斷宮頸癌前病變,對降低宮頸癌的死亡率具有明顯意義。 [1] 孫小蓉, 汪鍵. Alfred Boecking. DNA倍體分析系統(tǒng)用于宮頸癌及上皮內瘤變的診斷及檢測. 中華病理學雜志, 2005,4(7):435-437. [2] Rihet S, Lorenzato M, Clavel C. Oncogenic human papillomaviruses and ploidy in cervical lesions. J Clin Pathol,1996,49:892-896. 410007 湖南省職業(yè)病防治院(田紅菊 梁亞芳);中南大學附屬湘雅二醫(yī)院(陳建林) 陳建林 E-mail:jianlinchen2009@126.com1 資料與方法

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