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 張辰琛
摘要:沿著中國模式發展的中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海外社會對中國模式不絕于耳的種種質疑。這主要集中在對中國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中國模式的國家性質、對中國模式取得的成績是否能繼續下去的關注和研究上。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黨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無疑是政府方面對這些質疑做出的積極而肯定的有力回應。
關鍵詞:海外;中國模式;改革開放
伴隨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和社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模式也日益引起國外輿論界和學術界的格外關注。一般認為,2004年美國《時代周刊》高級編輯喬舒亞·庫珀·雷默在《北京共識:提供新模式》一文中提出的“北京共識”“拉開了世界各地對中國模式高度關注的序幕”。但是在這些關注和評論中既有客觀與公正更有種種質疑。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黨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無疑是政府方面對這些質疑做出的積極而肯定的有力回應。國內學者要澄清這些疑問就要對中國模式從多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進行多種方位的分析、解讀和概括,從而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和把握。
一、對中國模式所取得的成就的關注和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濟和社會在原來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迅猛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后的30多年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中國的高速發展能否保持下去首先成為一些海外學者所質疑的地方。這些人認為我中國所取得這些成績只不過是單純經濟數字的一個增長而已。實際上,整個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低層次的發展水平上,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實際仍然是一個發展非常落后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模式下的經濟高速發展是以環境被嚴重污染、資源被過度開采為代價的。而這種代價未免有些過高無異于飲鴆止渴。因此中國取得這些成績不值得稱贊。改革開放的總工程師鄧小平曾經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走向共同富裕,在這個過程中要防止兩極分化。一些海外學者認為中國的繁榮發展只是浮于表面的某些人的富裕,貧富差距在快速拉大,中國已經明顯出現機會不均等、分配不公平、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正在向鄧小平所擔心的邪路滑去。
二、對中國模式的國家性質的關注和研究
海外學者對中國的關注和研究聚焦在中國模式的國家性質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所選擇的發展道路的性質。有些學者認為,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就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而走上了一種另類的資本主義道路。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所采取的方針政策以及由此帶來的后果,是穿了一雙社會主義的鞋,實際走的是資本主義之路,并且離馬克思主義思想越來越遠,也徹底背離了社會主義的一切價值、原則;而“解放思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等一些理論觀點,都只不過是為中國脫離社會主義發展軌道所提出的借口,改革開放的初衷就是要脫離社會主義,引進資本主義”,中國的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獨裁資本主義或者說是威權資本主義。
三、對中國模式取得的成績是否能繼續下去
沿著中國模式向前發展的中國在經過多年持續高速增長后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外社會和學者頗為關注的焦點。國外學者認為,中國確實在實行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貧困人口大量減少,并且已經成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能夠解決13億人口的溫飽本身就是奇跡,但是即便這樣,他們認為也并非是因為我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這種社會主義道路或模式而與取得高速發展的其他東亞國家(如亞洲四小龍模式)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東亞模式的一種。“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都是依靠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以及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來實現的。
美國學者喬納森·安德森也認為,“中國的增長模式與亞洲的增長模式別無二致。亞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真正的奇跡——來自于其創造高資本積累率的獨特能力,以及把這些資本用在生產性的用途上。中國同樣如此。”因此不存在一個與眾不同的中國模式。
四、客觀評價海外學者對中國模式的認識
面對鋪天蓋地的國外媒體和學者的評論和分析,我們自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分析,不能因為這些研究和評論有客觀和公正的分析和評價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為多數國外媒體和學者對中國模式持有的懷疑態度和種種質疑而拍案而起。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科學地剖析國外學者和媒體有關中國模式的基本立場和觀點,在比較國內外中國模式研究存在的差異后,才能真正對中國模式做出科學解讀。這對于我們全面認識和進一步探索中國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自己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正如鄭永年所說的那樣,國外學者在“中國模式”這個問題上,有“捧殺派”,也有“棒殺派”,但都是要扼殺中國。“早在1980年5月,鄧小平就一再提到‘中國的模式的問題,強調各國都應獨立思考、獨立自主地尋找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發展模式”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的發展模式,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土面積、人口、資源都不一樣,政治體制不同,從而所選擇的發展模式或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事實上,無論是國外學者叫囂的“中國軍事威脅論”,還是他們逐漸拋出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及“中國政治不確定論”,都恰恰反映了西方發達國家面對中國的崛起有著不可掩飾的惴惴不安甚至恐懼。作為國內學者不能被這些消極評價所蒙蔽。
中國模式是既與傳統社會主義不同,也與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不同的嶄新的發展道路。這一不同于西方價值觀的現代化道路成為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模式強大的動力,這一歷史進程又將中國模式推進到了一個新境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阿塔爾·侯賽因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既不同于上世紀亞洲“四小龍”快速發展經濟的出口導向型,也不同于以消費為主導的美國模式或德國、法國式的國家調節下的市場經濟模式。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在保持自身數千年的社會、文化傳統的前提下,經濟快速實現市場化、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迅速實現全球化的發展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模式是兼具“四小龍”、美國和歐洲等經濟模式的中國特有的模式,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
蘇聯模式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理論到現實的社會制度的轉變,將馬克思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現實。但是隨著發展,前蘇聯的社會主義逐漸嚴重脫離實際,再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最終出現了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結局。而中國模式是科學社會主義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的典范。努力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和時代特點及我國國情相結合,探索符合我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模式及發展道路。“從實踐上需要完成社會主義從原創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這說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即使他國的經驗和模式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也不機械照搬。每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問題不同,解決的方式相應的也不同,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已經給了我國深刻的教訓。所以這些我們都是在沒有走西方老路的基礎上取得的,強有力地觸及了一些戴有色眼鏡看中國的人的神經。在西方大多數學者看來中國不走自由資本主義道路就是一種失敗。甚至有少部分人依然堅持冷戰思維,一直將中國作為假想敵人,都充分說明西方社會存在狹隘的意識形態和理論偏見。
總之,墨守成規,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注定不能適應當代日新月異的世界變化。中國模式需要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也具備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實際品質。中國模式是中國幾代人不斷努力奮斗得來的成果,是后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對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探索有啟發,雖然目前只是初步形成,但是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始終堅定道路自信。
參考文獻
[1]徐崇溫.關于如何理解中國模式的若干問題[J].克思主義研究,2010(2).
[2]劉愛武.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的質疑與堅定道路自信[J].山東社會科學,2013(3).
[3][美]喬納森·安德森.余江,等,譯.走出神話:中國不會改變世界的七個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劉愛武.中外不同語境中的“中國模式”概念之辨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1(9).
[基金項目:2011年度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國外中國模式研究評析”(課題編號:HB2011QR57);2010年度河北師范大學重點基金項目“海外中國模式研究評析”(課題編號:W2010Z05)。]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石家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