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宰
摘要:下大力整治村莊環境,是當前城鄉建設的一個中心任務,是加快新農村建設,徹底改變農村面貌,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協調并進的一個重要內容。農村村莊環境整治是執政為民的務實舉措,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文章認真總結了南通市通州區實施“四位一體”管理機制,實現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科學化的探索和做法。
關鍵詞: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探索實踐;南通通州
改善農村環境面貌,提高廣大農村居民人居環境質量,是推進“城鄉統籌”“三化同步”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徹底改變農村面貌,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協調并進的一個重要內容。從2010年開始,南通市通州區堅持以改革為先導,大力度實施“四位一體”管理機制,實現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科學化。所謂“四位一體”即:將“農村道路養護、河道保潔、綠化管護和垃圾處理”為一體管理和實施“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置,徹底改善農村環境面貌的模式。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環境長效管理,農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好評的民心工程。2010年通州躋身全國首批28家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全覆蓋”縣(市、區)行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進行了報道。南通市在通州區專門召開現場會推廣了他們的經驗,國家住建部也到通州進行了專題調研,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針對存在積弊,認真謀劃思路
長期以來,通州農村有些地方環境面貌“臟亂差”的現象比較嚴重。群眾要求改變這一現狀的呼聲十分強烈,每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要提出相關建議和提案。過去每逢重大活動,大多搞突擊式、運動式的整治,整治以后往往是“好景不長”。原有的管理機制無法徹底解決通州這一“老、大、難”問題,已直接影響了百姓的健康,影響了通州投資環境,成為建設幸福通州的重要制約。針對農村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通州區注重“頂層設計”,成立了以區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集鎮、村環境長效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深入進行調研謀劃。2009年底,通州區發改委會同財政局、城管局等六個部門,深入到各鎮區進行調研,并到外地學習取經,召開多層面座談會,牽頭研究拿出實施意見,重點從體制、機制、政策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措施意見,為實施“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前提下,結合通州實際,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全區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工作實施意見》和《關于在全區各鎮(區、園)建立集鎮管理委員會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鎮(區)“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5-7名專職人員,專門負責城鄉環境長效管理工作,各村(居)也落實一名村(居)干部,具體負責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并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整合行政資源。將農路、河道、綠化管護和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管理合而為一,整合區直部門管理資源,成立長效管理領導組,設立長效辦,由區城管局牽頭,分別從區水利局、衛生局、住建局、農委等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辦公。二是放大執法力量。充分發揮行政執法部門職能作用,在農村集鎮環境管理方面,采取公安、工商、城管、環保、衛生等行政執法隊伍聯合行動,有效整合行政執法力量;三是構筑基礎平臺。在每個鎮、村相應成立長效辦,建立專門管理機構和管理力量,發揮鎮、村管理力量共同參與城鄉環境管理,充分發揮鎮、村兩級主力軍的作用。四是建立長效考核機制,實施嚴格的考核,堅持月考核,季獎懲,公開通報,考核結果與財政獎補直接掛鉤,動真碰硬,不講情面,鐵面無私,公平公正,反響強烈。五是建好專職隊伍。建立了一支2000人左右的專職保潔員隊伍,由區、鎮兩級按1:1補貼落實保潔人員待遇,確保工作長效開展。
二、加大推進力度,確保落實到位
1.抓基礎統標準。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通州區認真做好鎮村環境長效管理基礎設置建設。制定了《南通市通州區農村環境衛生作業質量標準》,明確各類環衛基礎設施設置數量和要求,嚴禁在國、省、縣級道路兩側設置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堆放生活垃圾。在每個鎮(區)建好生活垃圾收集房的同時,每個村(居)配足垃圾桶、箱(集鎮配備果殼箱)。此外,還要求各地按照集鎮4‰、行政村1.7‰的實有人口數比例配齊收集(保潔)員,收集(保潔)員統一實行公開選聘,擇優選用。
2.強化財政投入。通州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由區財政為主投入,完成縣鄉河道疏浚9條(段),疏浚總長度30公里,疏浚總土方60萬立方米;對全區19條縣道和7條區管鄉道共計4.5萬平方米路面進行維修;建成8座區域性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站及配套工程。投入資金達2億多元。
3.加大檢查指導。一是堅持每月派員到各鎮、村(居)進行暗訪,對現場發現的問題進行拍照,將每次檢查的問題梳理、分類,制成表格,連同照片一起交辦給相關責任主體,要求限期整改到位,落實長效管理機制;二是積極幫助各地分析農村、集鎮環境長效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原因,研究問題解決的辦法,指導下一步工作;三是結合集鎮、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工作實際,針對薄弱環節,適時開展專項整治。
4.堅持動真碰硬。一是在通州電視臺、通州大眾報、中國通州網等媒體上公布農村環境長效管理舉報投訴電話,接受全區群眾的批評與監督;二是在“通州區黨政信息網”通報各地每月農村、集鎮環境長效管理考核成績排名;三是在通州電視臺開播《農村環境半月談》節目,通過鏡頭曝光“臟亂差”;四是每季度組織各鎮(區)分管領導、鎮管辦、長效辦主任,召開農村環境暨集鎮長效管理現場點評會,到隨機抽取的鎮(區)進行現場觀摩和工作交流;五是在區政府每月工作例會上,點評各地農村、集鎮環境長效管理工作,指出不足,部署下一階段任務;六是在全區范圍內開展環境長效管理“達標村(居)”創建工作,引導廣大群眾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七是獎懲分明,不但在農村環境現場考核中增設對“生活垃圾收集率”方面的考評,而且還采取“重獎重罰”制,即每季度考核匯總時,達到基礎分的,給予2.5元/人補助,達不到的,按每分0.1元/人進行扣除。相對于一個鎮來說,平均一分達到5000多元。實行動態考核,獎優罰差,嚴格獎懲到位。
5.提高獎補力度。近幾年,通州區進一步提高農村、集鎮環境長效管理“以獎代補”力度,僅農村環境衛生方面考核補助經費每年就達2800萬左右,且每季度由區長效辦、城管辦考核后,以“以獎代補”的形式,兌現發放至各地,補助經費統一由區財政專戶支出,接受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與檢查。
三、實際成效明顯,廣受群眾好評
1.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實施以來,通州區農村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河道水清、面潔、線暢、坡綠,景象怡人;農村公路“暢、潔、綠、美”。農村垃圾實現了日產日清,垃圾平均收集率達到100%。過去是垃圾到處飄,現在則樹綠水清魚歡唱,民富村美新通州。
2.促進了兩型社會建設。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全覆蓋、零填埋”的目標,日均處置570余噸,每年節約土地600畝。
3.提高了群眾幸福指數。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們更加注重人居環境、追求健康幸福。農村“四位一體”長效管護,促進了生態鎮建設,2010年通州18個鎮通過了省級考核。
4.受到了廣泛社會好評。通州此項工作走在南通、全省前列。通州在南通市每月考核中,一直排在南通九個縣市(區)前列。他們“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置”的生活垃圾收運模式,兩次在省有關會議上介紹,央視“新聞聯播”作了報道,2010年躋身全國首批28家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全覆蓋”縣(市、區)行列。國家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專題調研通州區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工作,給予很高評價。
(作者單位:南通市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