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永茜 (天津市海河醫院婦產科,天津 300350)
會陰側切術是產科常用的手術,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嚴重會陰裂傷和因母兒特殊情況急需縮短產程盡快分娩。本是一種輔助手段,可目前已逐漸走向常規化趨勢。會陰側切術后水腫嚴重,疼痛持續時間延長,影響產婦日常活動,而會陰自然裂傷縫合與側切縫合對比,自然裂傷組織,神經血管損傷少,出血量不多,術后局部組織腫脹及疼痛均較輕,愈合快[1]。近年來,產時保健新模式愛母分娩行動新十條倡導:產婦會陰側切率≤20%,最好<5%[2],為了降低會陰側切率,促進產婦生殖健康,我院自2011年1月起對初產婦會陰側切采取了干預措施,進行了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控制前2010年1~12月入住院分娩的初產婦61例為第一組,年齡20~32歲,平均25歲,孕37~41+5周,平均孕38+3周。選擇控制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院分娩的初產婦114例為第二組,年齡20~31歲,平均24歲,孕37~42周,平均孕38+6周。納入標準:單胎,頭位,初產,正常分娩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觀察干預措施對降低會陰側切率的影響,并對兩組初產婦的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及第二產程延長發生率作了比較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AS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第一組會陰側切率75.41%,第二組會陰側切率53.5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及第二產程延長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4。

表1 兩組初產婦會陰側切率比較(例)

表2 兩組初產婦第二產程延長發生率比較

表3 兩組初產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比較

表4 兩組產后出血發生率比較
3.1 會陰側切與會陰Ⅲ度裂傷的關系:會陰側切率如此高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助產者擔心不側切會引起會陰Ⅲ度裂傷,這種擔心并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本研究中未出現會陰Ⅲ度裂傷病例,在正常分娩中,會陰Ⅲ度裂傷不是常見現象,用常規的會陰側切來預防會陰Ⅲ度裂傷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同時,會陰側切本身是導致會陰Ⅲ度裂傷的因素之一。會陰Ⅲ度裂傷與急產、胎兒過大、觀察不及時等因素有關[3]。會陰保護是防會陰裂傷之關鍵,加強助產人員的培訓,提高助產基本技能,是產科質量的重要環節,是預防會陰Ⅲ度裂傷的關鍵,而不是常規行會陰側切。
3.2 會陰側切與新生兒窒息的關系:對會陰側切應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縮短胎兒娩出的時間,避免胎頭受壓引起窒息。傳統觀點認為分娩時顱內壓力增高,胎兒間斷性的缺氧會導致胎兒窘迫,增加胎兒產傷的危險。但文獻研究結果并不支持這一觀點,未發現會陰側切與未側切者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也不支持會陰側切能夠減少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
3.3 會陰側切與產后出血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不支持會陰側切能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相反,有資料表明,會陰側切使產后出血量增加。
3.4 會陰側切與第二產程時間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第二產程延長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支持會陰側切能夠縮短第二產程時間。
目前,會陰側切的應用指征不明確,應用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變異因素。一項來自美國婦產協會的報道,1976年~1994年會陰切開率自86.8% 下降至10.4%,相差巨大。會陰側切的應用,在不同醫院之間,和同一醫院不同接產人員之間,都存在較大的變異,應用指征的掌握缺乏客觀的標準,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4]。
隨著人們對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分娩方式的選擇表現得更加關注。這就需要充分發揮產婦的主觀能動性,給產婦心理、情感、生理上的支持,減少對自然分娩的各種干擾。只有提高助產質量,減少不必要的會陰側切術,才能真正提高自然分娩的安全性和積極性。認真做好產婦分娩的心理疏導,進一步提高助產質量,取消常規會陰側切術,降低會陰側切率,可達到提高產婦生活質量的目標。
[1]李蓉英,閻廣勤.1558例初產婦陰道分娩情況分析[J].國際醫藥報,2006,12(17):108.
[2]華嘉增.產時保健新模式[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1,17(5):265.
[3]王家美,李昌云.陰道分娩會陰Ⅲ度裂傷15例原因分析[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雜志,2007,5(4):36.
[4]Webb DA,Culhane J.Hospital variation in episiotomy use and the risk of perineal trauma during childbirth[J].Birth,2002,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