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穎彥 (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醫院,廣東 東莞 523500)
腸梗阻為普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而粘連性腸梗阻是較多見的腸梗阻原因和類型。粘連性腸梗阻癥狀易反復發作,甚至急性發作而不得不采取急診手術解除梗阻,對患者的生活及治療均產生不良影響[1]。目前臨床多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但開腹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較慢,且并發癥較多。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步,腹腔鏡下粘連松解術在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5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行腹腔鏡下腸粘連松解微創手術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符合粘連性腸梗阻診斷標準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15~73歲,平均(45.16±3.27)歲。既往均有手術史,包括:其中闌尾炎手術25例,胃、腸穿孔修補手術18例,婦科手術16例,膽道系統手術7例,外傷性脾破裂手術1例,腸扭轉手術1例。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無發熱、黃疸、心悸等癥狀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按所采用的手術治療方式分為兩組,觀察組35例采用腹腔鏡下粘連松解微創手術治療,對照組33例采用常規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開腹手術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33例給予硬膜外麻醉,按照開腹手術的操作過程給予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的35例患者給予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充入 CO2建立氣腹,腹壓維持在 10~13 mm Hg(1 mm Hg=0.133 kPa),在臍部或左上腹遠離手術疤痕處作置入10 mm Trocar作觀察孔,觀察梗阻位置及粘連情況,根據患者病變位置及情況合理選擇操作孔位置及手術方式。膜狀或束帶狀粘連采用剪刀或電凝銳性分離;如患者為腸管與原切口粘連貼緊腹壁者,應牽拉顯露間隙后采用超聲刀緊貼腹膜進行分離;如患者伴有腸壁漿肌層損傷者,可應用帶針長線進行間斷縫合[3];如粘連廣泛且致密者,需中轉改開腹手術。手術結束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并給予胃腸減壓、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7.0軟件對試驗進行統計學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比較分析: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比較分析()

表1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比較分析()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腹痛消失時間(d)對照組33 117.6±22.4150.3±14.7 92.4±12.6 6.0±1.0觀察組35 73.2±17.9 23.5±7.8 22.7±4.0 2.1±0.7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分析:觀察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1例,再發性腸梗阻1例,其他并發癥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57%;對照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2例,再發性腸梗阻4例,腹膜炎1例,其他并發癥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27%。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分析[例(%)]
粘連性腸梗阻是普外科的常見疾病之一,易反復發作,臨床多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開腹手術可有效消除原粘連,迅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其創傷大,切口不美觀,且再發生腸梗阻的發生率較高[4-5],尤其是女性患者多不愿意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
腹腔鏡下粘連松解微創手術切口小、瘢痕美觀,且腹腔鏡手術需要在一定程度的氣腹壓力下進行,這大大減少了創面的滲血,對患者的生理影響較小[6-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粘連松解微創手術治療后,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腹痛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57%,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7.27%,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粘連松解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瘢痕美觀、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等優點,在治療粘連性腸梗阻上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1]余俊英,黃順榮,馮澤榮,等.腹腔鏡在慢性不全性腸梗阻病因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J].微創醫學,2009,4(4):347.
[2]Rao AK,Vaidyula VR,Bagga S,et al.Effect of antiplatelet agents clopidogrel,aspirin,and cilostazol on circulating tissue factor procoagulant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2006,96(6):738.
[3]鄧江波.腹腔鏡下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6):630.
[4]馬云濤,蘇 河,王 斌,等.腹腔鏡技術在外科急腹癥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9,9(7):599.
[5]施寶民,張振海,吳碩東,等.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28例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08,48(35):41.
[6]劉慶文,周賓徑,秦宏興.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19例體會[J].微創醫學2011,6(2):134.
[7]陳 胤,吳國慶,穆 字,等.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30例臨床體會[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1,5(1):102.